|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0 2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宋联金灭辽的战略教训
在这我先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同样一个战略,如果执行能力不一样,结果就完全大相径庭。
什么事呢?张骞出使西域,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当时汉王朝主要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已经跟它打了几次仗,把匈奴打败了。但是一旦打败之后匈奴就向西撤退,撤退之后汉朝的军队也不可能说追击得非常非常远——那个时候你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跟不上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汉王朝就感觉到:我打败匈奴,打败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打败之后它就跑掉了。过一段时间它他休整好了之后又会跑回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彻底地解除这个国家来自匈奴的威胁呢?
当时张骞就想出了一个战略方阵,什么呢?就是去联合比匈奴住的还要往西的遥远的国家,来东西两路夹击匈奴。我不是把你打跑了吗,你往西撤退了,结果在你的背后还有一支军队在等着你。这个就可以给匈奴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才有张骞出使西域。
当时它是听说匈奴跟西域的某个小国家大月氏有很大的仇恨,所以跑过去找这个大月氏。但是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之后发现大月氏已经整个搬迁了,而且没有兴趣来跟汉朝联合来共同打击匈奴。张骞还不死心,第二次再去,又找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大宛来跟他联合打击匈奴。跟这个国家取得联系之后,最后过了大概几十年,终于有一次汉王朝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获全胜,一口气把匈奴赶得向西逃跑了。就是在逃跑的路线上匈奴终于被张骞所联络的那个国家的军队给得住了,一下就就把它基本上一举歼灭了。一仗就解决了汉王朝所面临的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
所以说张骞这个人就是有很强的战略眼光,这个战略非常好,而且跨越了几十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把匈奴消灭掉了。他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战略家,这个战略也就是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但是呢,过了一千多年,到了北宋时期。北宋又面临着跟当时的汉王朝非常类似的情况:北方的辽国总是来欺负它,总是来收拾它,总是打不赢。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都城开封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消灭又消灭不掉。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有一个叫马植的人,他又想到了当年张骞消灭匈奴的办法,就是在辽国的背后。也就是说宋朝在辽国的南面,在辽国疆土北面有一个女真部落,这个部落跟辽国有仇,而且作战非常凶悍。所以呢他就说要秘密联络女真部落,帮它实现军事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女真部落来打击辽国。
这个战略跟张骞的战略非常相似,都是到敌人的后方寻找盟友,两边夹击来消灭自己最重要的敌人。
但是这个战略最以后执行的怎么样呢?女真部落在北宋的军事援助下,迅速强大,果然给辽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汉朝的时候,汉朝的军队可以打败匈奴,让匈奴逃窜;而在北宋的时候,一方面是辽国的军队被女真的军队打得一溃千里,但与此同时北宋的军队又被辽国的军队打得一溃千里。这个时候北宋根本就没有执行南北夹击的战略的军事能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真很快把辽国给灭了,灭掉了之后它就直接面对宋王朝。这时候北宋就面对一个比辽国更加强大更加可怕的敌人。结果过了没多久,女真——也就是后来的金国,领兵南侵,占领了北宋的首都,直接把北宋打成了南宋,北宋王朝就灭亡了。
所以,同样的一个战略,看起来当时张骞用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战略,对于北宋来讲是毁灭性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战略。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同样的战略如果你这个机构你这个组织执行能力不一样,就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
我们在这谈这个执行力的时候呢,不是说这是一个好战略,你是把它执行好了还是把它执行坏了。这样说是不对的。而是在你制定战略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对执行战略的组织机构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如果你的评估是对的,说这个战略能执行好,那么这个战略才可能是一个好战略。如果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战略但是你对组织机构的执行能力没有评估或者说评估错了,那么它就是一个坏战略。
对北宋来说,如果它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那么最好的战略就是“苟且偷生”,忍辱负重,跟辽国处理好关系。什么时候它能够改革内政,重新变得强大了,再来制定更加积极进取的对外战略才是合理的。
因此任何战略在制定之前就一定要先考虑我的执行能力怎么样。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而不是制定战略之后再去考虑怎么执行。这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事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