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8630|回复: 102

消失的老上海外滩风景(附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1 1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4 01:13 编辑

http://whb.news365.com.cn/jy/201305/t20130511_1129649.html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 ... 5/11/content_96.htm
日期:2013-05-11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报


781张老照片入藏上海市档案馆,用影像的方式向人们直观呈现——消失的老上海外滩风景(附照片)
  5月9日,一批老照片入藏上海市档案馆,其中就有这张摄于1911年的外滩全景。这些老照片由71岁的市民刘培儒捐出,共计781张,呈现的1843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的外滩景象,许多在今天已是消失的风景。“我在外滩工作了十几年,对这里的一切有感情。”刘培儒说,他是从1958年开始收集外滩影像的,至今已55年,照片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三个盒子里,足足占了一个旅行箱。
  
最早的海关建筑为官衙样式
  上海开埠后最早的海关大楼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海北关”4个字。
  据史料记载,上海的海关建筑先后建过3次,分别为3种不同的建筑形式。第一代的上海海关大楼是1857年建造的,为中式三进官衙式楼房院落,在当时外滩算得上是最显赫的建筑之一了。再来看看这幢两层歇山顶的房子,外观虽为清代江南官衙样式,但在房顶上建起的一个硕大老虎窗则又完全是功能性的,这个突破了中式建筑营造法则的设计可用来监测黄浦江上船只的动静。后来海关又在左右增建了两翼。为御寒,内部又建造了西式的壁炉,从屋顶上烟囱的作法已经可以看出完全是西式的了。不仅如此,其两侧的窗洞也采用了尖券的造型,这些在传统中式建筑里是没有的。
  1891年,第一代外滩关署因破旧被拆除,海关方面聘请了英国建筑师设计新关署建筑方案,新楼于1893年冬竣工,主楼是五层高的哥特式钟楼。而1927年12月19日正式落成的新大厦是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中风格,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第一代江海关


第二代
  


第三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5: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白渡桥的称谓源自“不用付钱”
  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76年,它的落成,背后是上海居民的奋力抗争。
  1856年,为适应两岸频繁的商务活动、便利南北交通,供职于英商怡和洋行的威尔斯和宝顺、兆丰洋行的韦勃、霍格等20人(多属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组“苏州河桥梁公司”,投资银洋1.2万元,在靠近外摆渡处(今外白渡桥近段)建造木桥,以“威尔斯”为桥名。桥长450英尺(137.25米),宽23英尺(7.015米),桥面可活动,桥体中部可以在涨潮时自由开合,满足船只通航要求。
  威尔斯造桥纯为牟利,声称上海道台特准其专利,行人须纳“过桥税”,每次1枚铜板,车马加倍。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又将税金提高1倍,而此税只向华人收取,外侨的车辆、仆役一概免去。上海居民奋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在源远街(又名盆汤弄,今山西南路)谦顺安茶叶庄码头设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往华人以示抗争。迫于众怒难犯,1876年租界工部局拨银1.9万两在威尔斯桥西约数十米处新造了一座木质浮桥。因过桥从此不必再付钱,大家就称之为“外白渡桥”,“白”即为不付报酬的意思。
  后来,木桥几经补修,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于1907年建成了上海第一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桥。这就是留存使用至今的外白渡桥,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两跨共长106.7米,宽18.3米。在将外白渡木桥改成钢桁桥之前,工部局曾仔细计算出桥面的载重能力,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抽样调查每日过桥流量是:马车1633辆、黄包车20958辆、货车22辆、小车(独轮木制手推车)2759辆、轿子27乘、马38匹、步行35000多名。

“三代”外白渡桥:
http://slide.sh.sina.com.cn/news/slide_19_42466_124559.html#p=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5: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1 17:15 编辑

外白渡桥的有轨电车、双层巴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5: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女神像毁于战火中
  “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是进入上海水上门户的标志物。1924年2月16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建成后的纪念碑呈长方形盒状建筑物,整个纪念碑底座由钢筋混凝土砌成,中间为空心,墙面贴有花岗岩,两旁有铜做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顶立一青铜制和平女神,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以使他不再遭受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创作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国籍的人所接受,无论原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人士无一例外地都献上了鲜花。据史料记载,和平女神像的落成典礼盛况空前。近万人涌向外滩,从法大马路口(今金陵东路)到广东路口,途为之塞。
  可惜,1941年日本侵略军跨过苏州河,占领了外滩中心区域,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也被毁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5: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外滩的和平女神像

1924年2月16日的典礼盛况空前。近万人涌向外滩,从法大马路口到广东路口,途为之塞。

  八十多年前,现今横贯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1914年时,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此浜被填没造路。路名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在这条爱多亚路的东端黄浦滩边,地跨两界的中央,二十年代曾有一座颇具风采的宏大纪念碑拔地而起,这座纪念碑就是堪称“上海第一碑”的外滩“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

  说到纪念碑,在西方国家兴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是以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斗者的血肉之驱才换来的结果。战争结束后,以雕塑艺术为文化传统的英、美、法等众多国家,在大城小镇广泛地修起了各种大小不同、造型有异的纪念碑和有关的雕塑,以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少纪念碑还刻上了他们的英名,以为永垂不朽。这股立碑、塑像的纪念之风,同样也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吹起。

  在一战中,有不少外侨应战争之需离开上海,远赴欧洲战场。他们中有一些人就战死疆场,不能再重返黄浦滩。当时的上海毕竟是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所以实际上在大战尚在进行时就已有要纪念战死者之声。1917年先由公共租界的英国商会向工部局发出提议,希望能建一纪念碑以纪念上海英、法、俄、意等国侨民赴欧从戎的阵亡者,并提出这一纪念碑的位置可设在爱多亚路江边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接壤处。工部局很同意这个提议,只是此事涉及另一租界法租界,须得到它们的同意和配合。

  为此,由英国商会通过法国商会,向公董局征求意见。公董局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还认为选择的位置很是妥当。然而这一工作却没有立即进行。大战结束后,上海租界专门成立了一个战事纪念委员会。至1920年,委员会始正式决定在以前所议位置建碑,并成立了纪念碑委员会,开始实际操作。关于纪念碑的形式,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建成实用性的建筑物,如里面可以辟作商品陈列室。

  一种是建成单纯的形象辉煌的纪念碑。主张后者的自然是多数。于是采用后者建议。纪念碑的设计图案颇费推敲,委员会采取了公开有赏征集的办法。悬赏的奖金最高达750两银子。结果最后认定的图象是:下为竖直的高大石碑,上缀黑色和平女神铜像,以求“永久之和平。”建造纪念碑不仅要造碑塑像,还要将江边的地基做好,把沿江的驳岸修理一新等,开支极大。这些经费一部分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承担,但更大的一部分却必须向社会公众劝募,这一工作又费了不少时日。

  1923年,纪念碑的地坪、碑身及周围的环境都已建好,但和平女神的青铜像是向国外定购铸造的,直到1924年初始运抵上海。经紧急装配后,两租界当局定于2月16日举行揭幕典礼。

  在纪念碑的典礼现场,碑座前整齐地排列着参战各国驻沪的陆海军士兵、租界万国商团团员、租界巡捕、救火队员,还有观礼的学生、童子军代表等。碑座两侧分列万国商团的军乐队和法国军队的军乐队。参加典礼的贵宾有各国驻沪的领事,以及中国方面的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外交交涉员、海关监督和上海县县知事等。

  正午时分,揭幕典礼开始,先由纪念碑委员会委员长庇亚逊爵士和驻沪领袖领事意大利总领事致简短的开幕辞,然后由庇亚逊前导意大利领事向前,除下覆盖在碑上的幕布。整个纪念碑便在大众的注视下露出了全貌。纪念碑的碑身面上,镌刻着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两旁装饰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座背面,“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赫然而书。碑顶的上方,就是巍然而立的和平女神像了。这个女像双翼高展,脚下两孺子分居两侧,怡然牵裙。女像在黄浦江边勾画出了一个庄严而生动的空中轮廓,为圆弧形的外滩建筑带增添了一道别致的新风景。

  当纪念碑的幕布卸下时,外滩一带欢声雷动。万国商团军乐队先奏乐,继牧师为阵亡者祷告,此时黄浦江上的外国军舰齐鸣礼炮。接着法国军乐队再奏乐,由意领事先向碑基敬送花圈,随后各国领事、陆海军、工部局、公董局的代表继之。最后由工部局和公董局总董分别再作演说。典礼全部结束。欧战纪念碑之建立,一是为了纪念大战牺牲之战士,二是为了祈求永久之和平。

  但和平的日子实在太短了。在上海,1932年突发了“一二八事变”,1937年又爆发了“八一三事变”。黄浦江边恶云翻滚,黑烟弥漫。而从亚洲到欧洲,新的一场世界大战又全面地打响了。战火中,劫运也临到了这座和平女神像的头上。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跨过苏州河,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作为敌对国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和平女神已逝,和平也化为乌有。这是上海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胜利,日本投降后,将拆下后尚保留着的女神像归还给了英国领事馆。但这时上海外国租界已经收回,西方人在上海的独立统治已结束,而重建纪念碑又需要巨额的经费,这样,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要恢复这个欧战纪念碑,已难以考虑和实施。和平女神像于是成了历史记忆中的一个旧上海名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5: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2 02:07 编辑

抗战前上海有一批优秀的城市雕塑,但经过战乱、运动的浩劫,几乎消失殆尽。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文内涵的软环境、软实力就显得愈加重要了,这应是都市人的文化自觉。近年建起的外滩雕塑(多是平庸之作)与都市地位还极不相称,所以应该恢复一些优秀的老上海铜像,它们也是这座城市不该抹去的历史文脉。

http://www.hpjbanks.com/plan/guihua_pop.asp?id=22
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2020)
雕塑题材整体定位:
1、黄浦江、苏州河等水岸地区的城市雕塑景观体系:历史文脉、艺术文化题材,反映城市历史的记忆和水岸文化特色。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位于爱多亚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2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的战争纪念碑。顶部是一组青铜铸像,主体人物为胜利女神,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以使他不再遭受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作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像,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国籍的人所接受,无论原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人士无一例外地都献上了鲜花。可惜这件优秀的艺术品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1944年日本占领当局将其拆毁,熔铸成炮弹重新去屠杀人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凉夜班:80年前最时髦的休闲方式
  一条黄浦江,把浦西浦东分两岸。元明时期,民间过往浦江两岸是靠手摇舢板。到清朝时,浦江两岸的摆渡口差不多每公里有一处。早期的渡船分官渡和私渡,官渡是经官方许可,发给执照,并按规定纳税的;至于私渡,则没有经过正式的营业许可,老上海称之为“野鸡渡”。由于“野鸡渡”的价格比官渡便宜,自然生意兴隆,但也因为不正规,船老大向乘客敲竹杠的事情时有发生。
  1909年,因为当时上游沙涨水浅,阻碍航行,当局决定挖淤泥疏浚。第二年9月塘工局考虑办公便利,准备租小火轮,行驶浦东浦西,顺便搭载旅客,酌收渡资。1910年12月5日,黄浦江官办轮渡开出第一班渡轮安泰号,由东沟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试航”。
  “铜人码头”的得名,源于在它的附近,历史上有不少纪念碑和纪念铜像:伊尔底斯纪念碑、胜利女神纪念碑、巴夏礼铜像、赫德纪念铜像等等。其中巴夏礼铜像于1890年正式揭幕落成,但上海人并不清楚该铜像为谁,就干脆称之为“铜人”。久而久之,人们又把铜人所在区的码头叫做“铜人码头”。外滩铜人码头地处闹市中心,每年运送乘客达四五百万之多。



1940年代的外滩铜人码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7: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2 01:59 编辑

无江堤时期的外滩。如果不是防汛,个人最希望延续这样的外滩,现如今的防汛墙太高了,所谓亲水平台可不亲水:

1850年代的外滩


1890年代的外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7: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statuepeace


    那时候的水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5_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7: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1 17:47 编辑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7: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的防御物 于 2013-5-11 17:54 编辑

回复 10# statuepeace


    LZ 这位刘培儒老人 好像有一张 日本人搭脚手架 拆和平女神的相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luluice


    这个色彩恐怕是后来加上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7: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tuepeace


    那时候的水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
luluice 发表于 2013-5-11 17:40



    水是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8: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tuepeace


    LZ 这位刘培儒老人 好像有一张 日本人搭脚手架 拆和平女神的相片。
水的防御物 发表于 2013-5-11 17:51


可惜网上没公布照片。我只看到过汪伪“收回租界”以及拆赫德铜像的照片


倭寇罪行罄竹难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tuepeace

    那时候的水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是蓝的~
luluice 发表于 2013-5-11 17:40


水是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7 05:55 , Processed in 0.08405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