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7: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7:39 编辑

黄公馆

    黄公馆位于马号街2号,建造这座公馆的主人叫黄筱颂,曾是芜湖知名大律师。




马号街2号黄筱颂黄开先父子的故居。

    黄筱颂出生于芜湖一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在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同时,他也广泛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理念。上海政法学院毕业后,黄筱颂回到芜湖从事律师工作。那时,不用说在芜湖,就是放眼全国,能同时通晓中西法典的律师,在司法界也是凤毛麟角,因此黄筱颂被尊称为“黄大律师”,请其打官司的人络绎不绝。正因如此,黄筱颂才有实力在芜湖老城厢的中心位置建造这样一座豪华住宅,人称“黄公馆”。黄筱颂还为这座私宅起了一个非常通俗的宅名:“黄庆余堂”。今天,在罗家闸路边的黄公馆围墙上,还留有一块“黄庆余堂地界”碑。

    该建筑坐北朝南,原为东西两幢各自独立的二层小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由于主人学贯中西,所以他所建造的公馆也是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从外观看,欧式回廊颇有西洋风味,回廊的立柱用青砖砌成方形,如此一来,立柱的承重能力大大增加了,既简洁大方又经济实用。但整个建筑又是青砖砌筑、白灰勾缝、人字坡顶、鱼鳞小瓦覆盖其上的中式传统做法。窗子虽用西式券窗,但两扇窗芯却是地道的徽式花窗。一楼地面铺设的是木地板,人居其间,舒适惬意。所有这一切,使黄公馆有着与其它小洋楼明显的区别:显赫而不过分张扬,奢华而止于理性,这恐怕也是知名大律师黄筱颂的性格特点:看似热情的内敛,似乎不经意的用心。

    黄公馆的大门原先是朝东开在罗家闸,主体建筑的南边原是一片花园,花园面积要比房屋的面积大得多,那里曾经种植着各种名贵花卉,四季缤纷。可是,1937年12月7日,日军飞机对芜湖进行狂轰滥炸,公馆东房中弹被毁。据说,当年日军飞机轰炸的目标并非黄公馆,而是与之近在咫尺的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因汉奸指挥有误,才错炸了黄公馆。

    黄筱颂之子黄开先先生,曾任安徽省地方银行行长,是位有胆有识、申明大义的银行家。抗战期间,与公开身份是安徽地方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实为新四军财经部副部长的骆耕漠过从甚密。骆耕漠 (1908—)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浙江临江人。生于浙江于潜。原名李政。1927年参加北伐革命。“4·12政变后被捕入杭州小车桥浙江陆军监狱,其间自学政治经济学。1936年到上海中国经济情报社当专职编辑,开始经济学研究。后历任浙江省委文委书记,新四军财经部副部长等职。当时新四军与安徽地方银行之间的往来钱款,多是通过黄开先和骆耕漠二人之手经办。后来,骆耕漠身份暴露,在与黄开先紧急安排好善后事宜之后,连夜离开芜湖。而黄开先则因此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酷刑,虽经银行交付1000大洋保释出狱,终因伤势过重,不久便含恨离开人世。由于黄开先在芜湖的名气太大,许多人都以为黄公馆是黄开先所建,其实他是继承了父亲的家业,真正的建造者是黄筱颂大律师。



黄开先是位极富生活情调的人,连瓷碗都是向瓷器店定制的。

    在日军炮火中幸存下来的是西面的一幢二层小楼,现在大体保存完好,门窗基本维持原状,而西北角的那口老井仍在原地,年复一年,痴情独守,吞噬着老街老屋的岁月沧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7: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9 14:39 编辑

广参法师故居

    广参法师故居位于马号街七号,是一处很不起眼的小平房,却不知里面住着一位大有来头的人物。

    说到广参法师,不得不提吴家花园。在芜湖渡春路的南面,至今还有一处叫吴家花园的地名。这里原本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花园,园主叫吴政修又名吴政高、吴怡生,因后背微弓而得绰号“吴驼子”,1902年,吴政修被张之洞纳为幕僚并任职“农务学堂会办”,还先后出任江西省德化县知事、江西省粮道、上海海关道、留日学生监学等职。后经周学熙举荐,于民国四年九月出任北洋政府成都银元局局长、负责银元(俗称“袁大头”)的制造。

    邢秀姑原本是周学熙的丫环,周学熙后将她送给吴政修做了姨太太。此时吴政修已经有了四房姨太太,邢秀姑进门后就成了吴家的五姨太。本来,吴敬修对邢秀姑发下了“终身厮守、再不纳妾”的誓言。可仅仅六年后就自食其言,新纳的六姨太就跨进了吴家花园的大门。

    生性刚烈的五姨太最后以死相拼,要削发为尼。吴敬修无奈,遂为其在马号街7号置屋三间,中屋作卧室兼庵堂,两厢出租度日,择吉时请广济寺高僧主持剃度,取法号广参。那一年五姨太才24岁,从此世间多了一位终日里伴随青灯黄卷的美尼姑。

    芜湖沦陷前夕,吴敬修携全家逃往泾县,而广参法师执意不肯离开。随后她闻听日本鬼子到处烧杀奸淫,亦深恐自己难逃魔掌,于是就熬了一大锅食油,再毅然将面部浸入油锅……一位柔弱的中国妇女捍卫名节的行为是何等壮烈!抗战胜利后芜湖文人郑晓岚为广参法师的壮举撰文铭碑,此碑一直树立在马号街7号的院子里,直至文革被毁。据吴敬修的后人回忆,碑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师(指广参法师)乃津门船家之女、性沉毅不苟……日寇所到之处,妇女有不及逃者无不遭其荼毒。大师闻寇至,遂以沸油烂面额不辨,始得幸免”。

    1971年,广参法师在马号街7号平静地走完了她那传奇的一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7: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21:32 编辑

位于马号街的美丽华大舞台(原著名的“皖南电影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7: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市街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0 18: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2# 天晨


    这老宅要维护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周瑜墓

芜湖周瑜墓,安徽省芜湖市鱼市街 24 — 28 号院内有一墓,为圆形土冢,面积约为 200 平方米 ,封土高约 2 米 ,墓周有少量太湖石,世居居民传为周瑜墓《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遒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图书集成·职方典》载周瑜墓在芜湖城北周村铺,东吴时并置守家户。


另一说法:

鱼市街30号
时间:2012-10-13 10:33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王毅萍

三国风云如狂飙在时空隧道里呼啸而去,转眼就逝去了一千七百多年。当年孙权守候周瑜灵柩的芜湖荒凉江岸,现在已经高楼成群,车水马龙。沿着青弋江入长江口处的中江桥而下,有一座楚天酒店,酒店旁的巷内,有一片古旧住宅。深深古巷仿佛是历史切断后的横截面,走在西内街上的青砖石板上,就仿佛走在时代铆接的夹缝中。

还原历史的场景,也许是这样的吧——风呜咽,云低沉,芜湖长江边缟素一片,孙权率三军将士守候在岸边。正是山映斜阳时分,一艘战船徐徐靠岸,孙权迎上前去,扶柩大哭:“没有公谨,哪里有江东,今后我又能依靠谁呢?”江东军民皆为之恸哭——那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征蜀途中,旧创复发,死于巴丘。

据数代世居于此的老人回忆,芜湖鱼市街30号院内,的确有过一座周瑜墓。那是一个椭圆形院场,方圆约500平方米,场院的中间有约二层楼高的圆形土冢。老街坊称其祖上见过墓碑,上面刻着:大都督周公瑾之墓。土堆周围尚有部分护墓石。周围的百姓世代相传,对其十分敬畏——妇女从不在周瑜墓的院场里晒衣晾被,小孩子也不敢爬到土丘上玩耍嬉闹。当地百姓甚至传说,有人看见过周瑜的英灵: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一位白衣银袍的英武小将,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墓内。当时,周瑜墓巷口处有个早点铺,为了看到传说中的大英雄,附近住户纷纷赶早到这里吃早点,早点铺的生意也因此日益兴隆。

周瑜墓有史记载的有七处之多。那么,芜湖民间传说中的鱼市街周瑜墓,到底是真是假?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芜湖人黄钺,曾在《于湖竹枝词》中写道:“居仁远在白沙藏,深道依然表道旁。可慨周村置守冢,至今扃秘失周郎。”黄钺考订后,在词下自注为“今城西鱼市街民家,墙围古冢,相传为瑜墓。有窃视者,中为隧道,链悬其棺。”黄钺的故居所在地——芜湖人称为黄家大院的,就在周瑜墓附近,这也证明了黄钺对周瑜墓的熟知程度。

《三国志》中也有记载:“瑜卒,权素服举哀,感恸左右。丧当还芜,又迎之芜湖。”这就说明,周瑜逝后灵柩确实到了芜湖。史料又记有瑜墓“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道:“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

芜湖民俗学家茆耕如曾经呼吁开发周瑜墓。可以想象,芜湖古城若多了这一处景点,老百姓假日休闲、凭吊古迹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周瑜墓的旅游价值,不低于合肥的包公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00:06 编辑

丁字街



丁字街,官沟沿-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3: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字街6号——刘贻榖堂

      刘贻榖堂位于芜湖古城丁字街6号,是一座二层小样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刘贻榖当年供职于美孚石油公司芜湖分公司,这座小洋楼和当时许多同类建筑一样,也是中西合璧式,将 陆风情与中式元素融为一体,暗合了这位供职于外国公司人员的身份背景。
     该楼坐北朝南,正门开在丁字街,面阔三间,总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455平方米,主楼为二层建筑,正立面用四根砖柱支撑屋顶,前部设廊,正面是青砖砌成的三重券 廊,大门开在前檐墙正中,拱券门窗。西山墙的墙脊用混凝土浇筑成弓形,这种做法及所用的建筑材料在当时都很前卫;内部位传统的中式结构,正门后面是一处不大的庭院,主楼上下两层的布局大体相同,中间为厅堂,两侧各有一间厢房,每间厢房又被分割成两间。一楼厅堂为水泥地面,两侧厢房和二楼都铺设上等的东北松木地板,尤其是二楼正厅的地板,均匀的铺设在仅隔一尺左右的横梁上。八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颜色变得老旧之外,没有丝毫松动,即使泼洒一大桶水,也不会有一滴渗漏到楼下去,可见地板之间拼合得多么严密,二楼正厅面向 廊的墙壁上装有六扇格子门,至今依然完整如初,开启自如,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上,我们就能知晓当年刘贻榖堂的建筑质量了。
     庭院角落,静静地躺在一块石碑,它已被深深地埋入了土中,成为了人们脚下的垫脚石,弹去上面的积尘,可以看到一行情晰的楷书大字“刘贻榖堂地界”。据说当年房主在建房前,特意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实地全方位仔细查勘后,才将房屋的朝西布局确定下来,看来,这位刘氏虽然身在洋行,接受西方文化的浸染,但在内心深处,仍然固守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且根深蒂固。
     解放后,刘贻榖堂被芜湖市工业局用作办公楼,后来分给职工做了宿舍。





一墙之隔的刘氏小洋楼显得那么神秘莫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我昨天拿了你的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8: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我昨天拿了你的图片
蛟矶烟浪 发表于 2013-6-11 10: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字街3号、5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21:15 编辑

东寺街



     东寺街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以前称为“东寺庙”,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北至能仁寺(原胜利电影院旧址)止,全长约155米,宽4米左右。
     东寺街北端曾是著名的东能仁寺,东寺街因位于寺之东边而得此名。东能仁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东承天院,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赐名东能仁寺,极为显耀,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一(另三座是:铁佛寺、广济寺、吉祥寺),可惜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年),在能仁寺废墟上建起一座关帝庙,供奉关羽神像,后又增供岳飞神像,称为关岳庙,解放后被拆,只留下了“东寺街”这条路名了。
    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投资在关岳庙旧址兴建芜湖戏园,成为芜湖古城内最早的戏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东寺庙小戏园,成为庙会的演出场所,演出倒七戏、髦儿戏等地方戏曲。1953年6月,芜湖市文化部门在此建成了胜利电演院,后因芜湖古城改造,被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1: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寺街6—8号小洋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寺街北端曾是著名的东能仁寺,东寺街因位于寺之东边而得此名。

        三国孙吴时期(194-227年),佛教已传入芜湖,并建有一些简单的茅屋草舍供奉释迦牟尼神像,信徒们在此烧香拜佛。东晋时期(317-420年),芜湖建成了第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吉祥寺,此后历代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寺庙,至民国时期,芜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庙多达230座,重多寺庙中,以东“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广济寺”、南“普济寺”最为著名。其中广济寺和能仁寺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唐开元年间(713-714年),邑人在县东建了一座寺庙,叫罗汉院。南唐时期(923-936年),又在县后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边更名为东、西承天院。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东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蕴湘,明解三藏,博览六经。蕴湘为了弘雅,广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梦日亭”、“玩鞭亭”,还在院后兴建“清辉阁”,常邀芜湖名士韦许、县主薄张叔夜等同好来此共适清风明月。一时间,承天院内鸿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络绎不绝,连苏轼、黄庭坚、等也应邀来此,挥毫泼墨、流连忘返。
       因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来此留墨的典故,一时承天院寺名显耀,原芜湖县主薄张叔夜向宋徽宗力词宣扬,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年),将东、西承天院分别赐名为东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时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西能仁寺为此专门建造了“御书阁”,收藏还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浓磨大字,御书阁还收藏有北宋翰林学士蔡京寄来的书籍,有了这些镇寺之宝,能仁寺名声远扬,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历经兴废,代有增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寺僧守静重修;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寺僧会明修殿宇;天顺七年(1463年)寺僧景帧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庆八年(1803年)芜湖乡绅马绣、张树本等倡众重修。皖南镇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关羽神像,称为“关帝庙”。后又增供岳飞神像,合称为“关岳庙”。
      抗战时期,殿宇被毁,解放初改建为芜湖市胜利电影院。
      文革后,部分佛教信徒自发在能仁寺旧址附近的街巷中烧香礼佛,2002年市佛教协会在古城内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杨新先生为“能仁寺”题写了匾额,悬挂在该寺的门楣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6: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2 08:22 编辑

岳王会旧址

芜湖科学图书社也是“岳王会”骨干经常聚会的地方。1905年暑期,时为安徽公学中文教习的陈独秀,与体操教习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创建革命组织“岳王会”。该会以公学和安庆武备练军的革命青年为发展对象。最早的组织筹划会,就是在科学图书社小楼上召开的。这个组织命名为“岳王会”,其意是继承民族英雄岳飞抵抗金兵,至死不变、精忠报国的精神,寓推翻满清异族政府统治的意义。正式会议是在芜湖关岳庙召开的。遗址在今芜湖东门胜利电影院附近,昔日东能仁寺内。陈独秀被众人推为“岳王会”会长。“岳王会”总部设在芜湖。另有南京、安庆两分部,由柏、常两人负责。后人评价,它是“安徽革命(指辛亥革命)最先之组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6 11:32 , Processed in 0.07441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