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8 21: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业公所
由于芜湖毗江邻水,交通十分便利,皖南山区盛产的药材几乎全由此外销全国各地。到清朝咸同年间,随着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药材的需求量直线上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湖南、四川、两广等地的药材也千里迢迢来芜交易,交易地点一般都选在长江和青弋江交汇处,也即所谓的江口一带。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芜湖的28家药商和药号共同发起,于同治八年在新市街成立了药业公所。据《县志》记载:“药业公所即三皇宫,在城内薪市街,同治八年药商捐赀创建,光绪二年增建计共三进,中为大殿,祀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为本埠药业商人会议商情之所。”既为同业公所,又是一个庙宇,这在芜湖所有的公所中还是仅此一家,实为异数。据老人讲,三皇宫内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三座神像,均为整木雕成,外涂彩绘,特别是神像的眼球,内置机关,能四下活动,非常传神。《县志》的“城乡图”在新市街中段就只标出三皇宫而未标药业公所。光绪31年(1905年),芜湖十三大公所联合发起创办“芜湖商务总会”,药业公所即其中之一。药业公所在1937年芜湖沦陷后曾一度改名为中药公所,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这时,药业公所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个辉煌期,公所名下的药号发展到创纪录的47家,并在青弋江南岸的南街开设了一处药业公所分所。然好景不到,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政府对于像药材这类战略物资的购销开始采取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药业公所名下的药号药铺开始急剧萎缩,到1949年芜湖解放时,药业公所早已名存实亡。建国后,药业公所逐渐演变成百姓的民居,三皇宫内的三尊塑像也于五十年代初被人砸烂,扔进了青弋江,曾经辉煌一时的药业公所,还有那三皇宫,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