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9-12 14: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罗棋布郡王府
郝波
提起太原的王府,很多太原文史方面的书籍都会提到大濮府和小濮府,并言之凿凿地说其是大濮王和小濮王的王府。但是查遍《明史》,明朝的83位亲王中,并没有“濮王”这一封号。如果真有“濮王”的话,那“濮王”也应该和晋王一样是“一字王”,也就是亲王。但是在太原这一个城市中,是不能有两个亲王的。说到这里,还是先搞清楚什么是“一字王”吧?
所谓“一字王”,就是皇帝的儿子直接被分封的王。因为表示封地的地名为一个字(如“晋”),死后的谥号也为一个字(如晋王朱棡死后谥“恭”),故称。在“一字王”的子孙中,除了继承王位的世子外,其他都封为“二字王”,因为他们表示封地的地名和死后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如宁化懿简王、方山庄宪王)。“一字王”就是亲王,“二字王”就是郡王。郡王的子孙除继承王位的以外,不再封王。朱棡被分封到太原后,他和他的后世晋王一共又分封了28个郡王,这些郡王大多在太原城内建有郡王府,这些郡王府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在晋王的周围。
那么濮府到底是个什么机构呢?据《太原市志》载:“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小濮府当源于此。”
有明一代,太原城中的郡王府星罗棋布,在清代《阳曲县志》中留有地名的就有十多处。有的郡王府地名留到了现在;有的则仅仅留在了地方志书中,如解放大楼附近平阳王府的老三府巷、小北门附近的宁河府街、小东门附近的荥泽府街、柳巷附近清源王府的小三府巷。
现在太原仍在使用的地名中,与郡王有关的还有很多,如和广昌王有关的有东缉虎营、西缉虎营、多马巷、七府坟,和方山王有关的有坊山府、坊山府东巷(民国时期改“方”为“坊”),和临泉王有关的临泉府(2003年消失),和宁化王有关的宁化府,和安溪王有关的三府巷,和新化王有关的大二府巷。
这些王府地名中,前几个王府的故事都很常见,这里只讲讲大二府巷的故事。
自晋恭王朱棡开府太原后,历经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传到了第五代晋王朱钟铉的手里。朱钟铉14岁即位,在位时间和康熙皇帝一样,都是61年,75岁时才去世。由于他身体太硬朗了,以至于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等到即位就去世了,所以,朱钟铉死后,他的王位就传给了他的曾孙晋端王朱知烊。30年后,朱知烊也去世了。可是他没有儿子和兄弟,王位继承人就只能从他的叔叔辈里找。他一共有5个叔叔,但是只有二叔新化王朱表槏是嫡子,根据宗法制,王位也就只能传给新化王了。当时,朱表槏和他的儿子都早已去世,时任新化王朱新(土典)就像中了亿元大奖一样,白捡了个晋王王位,并在即位伊始,就追封他的祖父朱表槏为晋安王(原来的谥号是新化恭裕王)、他的父亲朱知(火節)为晋康王(原来的谥号是新化端和王)。从此,新化王府就被废除了,但是以朱家老二新化王的王府命名的二府巷却流传了下来。在以后的400多年里,二府巷又以街巷的大小分为了大二府巷和小二府巷,小二府巷在上世纪90年代被合并进了东后小河,大二府巷则在1998年上肖墙的改造中由于住宅被拆而消失,并于1999年被注销。后来道路改造后在大二府巷原址形成了新的街巷,为了保护老地名,这条新街巷就被重新命名为大二府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