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4-2 08: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芳容初绽 预计10月1日开园
来源: 长春日报
漫步在林间和水面上的空中栈道,可以欣赏这座城市的绿之美;行走于一个个博物馆,可以细读这座城市的水文化……这样的美景,预计10月1日就能呈现在市民面前。作为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一项重要内容,长春市净水厂原址,正华丽变身为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目前,随着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生态园芳容初绽。4月1日,记者走进园区,提前领略这里的美景。
绿色之美:在空中栈道上拥抱自然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位于亚泰大街与净水路交会处,此前是长春市净水厂。这里算得上是闹市中的“森林氧吧”,整个园区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园林景观面积达到26.9万平方米。
走进这里,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有杨树、柳树、黑松,还有一些果树。虽然绿化覆盖率已达77%,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还在补植五角枫、白桦等树种。
“我们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绿化资源,房建、道路等设计都尽可能避免对树木、绿地资源的占用。”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施工前走访时发现,园区里有很多松鼠、野兔、刺猬等,面对如此完好的生态环境,他们设置了保护区、投食区,减少对小动物的影响。
如何让市民零距离拥抱这片生态绿地?园区设计建设了栈道,或架空或掠过水面,让市民游园时能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同时,园区还设计建设了自行车道,让人们在快与慢之间尽享绿色之美。
文化之美:细读水文化的前世今生
始建于1932年的长春市净水厂,是长春市第一座净水厂,当时就是按高标准设计建设,集取水、输水、净水、送水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供水系统。历经数次改扩建,这里既是长春城市供水历史的缩影,更承载着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民生记忆。
为了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痕迹,园区内的第一、二净水车间,第一、第二蓄水车间,以及大修工段5栋文保建筑,被打造成水文化博览区。以第一净水车间为例,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为水文化博物馆,展馆分为两层,一层做长春供水技术科普展,二层做长春百年供水历程展,通过净水流程工艺展示、水文化产业遗迹再利用等方式,结合景观手法保留供水印记,延续长春的供水文化。
除了修缮11栋文保建筑外,园区还有15栋改造建筑和10栋原拆原建建筑,为了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设计和施工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为了展现园区的“旧”貌,施工方在改造原有建筑时,用的都是原有建筑拆下来的旧红砖再加上适当的工业元素装饰,尽可能还原老工业建筑风貌。
同时,利用厂区原有的净水设备,重新塑造了造型各异的艺术景观,展现工业文化之美。
在园区内,不仅建筑组群有年代感,一些路面也能找到旧材料再利用的痕迹。记者在一片正在移植树木的区域看到,地面铺设的材料就是厂区原有的旧边石或者外购的旧枕木,行走在上面,让人产生一种怀旧的感觉。
理念之美: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
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园区在建设时还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园区东西高差约为28米,在雨水净化后回收利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尊重场地本身良好的生态体系,充分结合海绵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收、蓄、用。
不管是停车场、市民广场,还是活动场地,园区都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让雨水得到很好的收集。同时,园区道路两侧还设置植草沟,能收集地表径流,引导、净化雨水,并将雨水引导至沉淀池、渗透草坪等区域。厂区内的原清水池,被改造成一个寓教于乐的雨水花园,配合渗透草坪可将雨水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
为了避免道路重复开挖,园区采用了综合管沟的形式,经过一次性开挖同时解决给水、消防、污水、电力等管线预埋,如此一来,园区道路上就没有了各种井盖,走起来更加舒适。
创新之美: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
园区里,不仅历史感厚重,还充满时尚元素。
园区打造了一座10层、26米高,圆柱形外观,可以容纳76辆车存放的长春市首个景观式立体停车楼,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即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在景观式立体停车楼对面,一个方形的高楼也耸立起来,最顶层的一圈玻璃窗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观景的好去处。“这里以后将是有电梯的观景平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与观景平台高楼相邻的,是一处综合办公楼,外立面采用水波纹造型的白色铝展板装饰,从远处看,仿佛微风吹过水面荡起的波纹,与园区主题相映成趣。
“将来,园区内还有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室、书吧等功能区,通过古今观念的碰撞,给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生态休闲场所。”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里类似北京的798、武汉的汉阳造、成都的东郊记忆,让市民可以休闲放松、体验艺术、学习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