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5 15: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版面字数的原因,第一篇文章做成了表格,并且删减了很多。这是原文。
消失的老地名
郝 波
老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城市的记忆,它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文化内涵,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而我市的老地名数量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多又迅速减少的过程,比如根据清康熙年间的《阳曲县志》记载,太原老城范围内的街巷有150条,清道光年间的《阳曲县志》记载了超过200条街巷地名,1935年出版的《太原指南》记载的街巷已有377条。但是20多年来,由于道路建设、片区拆迁、人为的不合理合并造成的原因,许多老街巷都消失了,如1987年出版的《太原市城区街巷标准地名录》里的老街巷已减少到290条左右,2008年出版的《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里只剩210条左右。
太原老地名消失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开展,很多小街巷被合并成了大马路,同时,门牌整理工作也导致了一些小胡同被并入了与之相邻的街巷中。如1955年,大南门街、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师范街、后小河、坊山府、小仓巷、大北门街、土门街和上北关街等11条小街巷合并成了解放路,首义门街、松花坡、红市街、新开路、精营中街、新民头条、北新路等小街巷合并成了五一路,仁义里、兴安里合并成了胜利街,南华门西头条~南华门西五条并入了南华门路;1956年,永和巷、大袁家巷、右字巷、麻绳巷合并成了柳巷南路;1958年,东羊市、按司街、钟楼街合并成了钟楼街,周家巷、中和巷、唐家巷、红市街、桥头街合并成了桥头街,西米市合并进了水西门街,东米市合并进了开化寺西街,过门底合并进了柳巷;1963年,亲仁里、阁外街、兵工中马路合并进了胜利街;唱经楼街、估衣街、鼓楼街合并成了鼓楼街。此外,仓平巷、火神宫、裴家巷、郑家巷、普光路、文殊寺街、砖瓦巷、张家巷、仓门北街等老街巷也在这一时间内或消失、或合并。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一些老式平房民居被拆除后修建为楼房建筑,这样一些片区内的小街巷开始大量消失。如1992年,闫家巷、皮家巷、许家巷、周家里因三桥街住宅小区的改造而成为我市自1982年地名普查结束以来第一批消失的老街巷。在此后的几年间,福和里、马王庙、于家巷、北牛肉巷、旧城街头道巷~六道巷、毡房巷、袁家巷、静安里、游艺场等老街巷都因旧城改造而消失,只有小二府巷是被合并进了东后小河。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命名的街巷层出不穷,但是老地名消失的速度也日益加快。这一时期,老地名的消失主要呈现出成片消失的特点。比如,2003年,由于鼓楼街旧城改造而消失的大剪子巷、小剪子巷、五拐巷、达达巷、临泉府和万字巷,因建设铜锣湾广场而消失的西夹巷、小海子、大濮府、小濮府、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其中大濮府、小濮府、宁化府、小海子2007年重新命名);2008年,因建设万达广场而消失的老地名甚至有新华路、文化路、后营坊街、后营坊头条、后营坊二条、前营坊街、前营坊头条~四条、前营坊东巷、绿柳头条、绿柳二条、绿柳东巷、北安巷、进德巷、铁菊巷、福寿巷、康宁巷、煤场巷、新安里等二十余个之多!而在其他片区,由于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而消失的老地名还有大中市、茄皮巷、道生里、光华里、新道街北巷、福安里、猪耳朵巷、湖广路、晋生路、仓门西街、东膳所、西膳所、南膳所、北膳所、锣锅巷、侠义巷、裕德西里、裕德东里等。
同时,近十年来,一些不合理地人为合并老街巷地名和老街巷地名实际存在却被注销的现象也饱受诟病。参考2008年版《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中附录的已注销的地名,实际存在却“被消失”的老街巷有:崔家巷、小铁匠巷、棉花巷、五魁巷、智家巷、咸肉巷、饮马河、五福庵、仓门东街、交通巷、依仁巷、南园子东巷。
虽然2008年后太原市民政局地名处不再注销老街巷地名,但是由于城建拆迁仍在进行,目前仅存的老街巷实际已不到200条。以下为近几年来逐渐消失的老街巷地名:文化里、上关后街、北市场、小红坡、保安里、南华门东头条、南华门东三条、永安里、东夹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