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statuepeace

消失的老上海外滩风景(附照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bject1ai108923.html
华俄道胜银行初期是在外滩29号的法兰西银行内。1903年外滩15号的颠地洋行(又名宝顺洋行)倒闭,房地产为道胜银行收购,拆除旧屋,建造华胜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是一幢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20世纪30年代中央银行还曾委托怀德建筑师监工翻建。这座建筑虽然只有3层,但因其风格独具,装饰华丽,在外滩壮伟的建筑群中却毫不逊色,是上海早期较有特色的建筑。道胜银行是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用很厚的砖墙承重。占地面积1460平方米,建筑面积5643平方米。楼层之间用工字钢密肋。建筑平面呈“w”形。大门左右两面有4个券窗。二层有5个秀气的长拱形的玻璃窗。三层中部用3只方形圆角的玻璃大窗。二、三层立面贯以6根秀美的爱奥尼克石柱。三层檐下及柱顶装饰以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人物头像浮雕。楼顶南、北角各有一座蘑菇形的小巧的装饰堡。顶部中间是旗杆和三角形的旗杆础。楼内有彩色玻璃顶棚覆盖的华丽的中央大厅。建筑立面用花岗石西洋古典柱式及女神像装饰,属新古典主义派的文艺复兴风格。外墙镶嵌白瓷砖与花岗石相拼,苏州花岗石錾石勒脚,瓷砖做墙面在当时还属于首创。大楼室内层高较高,加之大的玻璃窗,采光较好。特别是大厅,有3层高,2层立柱装饰。二、三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精致迷人。底层有4扇月洞形窗,雕花铁门。在大厅里有一“w”形的反向大理石扶梯,具有俄罗斯风格。地坪铺花瓷砖,楼层用硬木拼花地板。柳安木门窗上装有铝条彩色玻璃。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之所以引人瞩目,据说关键是其大门两旁的塔什干式柱顶上曾立有一对精美的女神雕像。大楼虽多次更换主人,但“女神”一直安然无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外壁的装饰一起被砸毁,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华俄道胜银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楼虽多次更换主人,但“女神”一直安然无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外壁的装饰一起被砸毁,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3 10:47 编辑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bject1ai108924.html

上世纪外商在华的报业大鳄:字林大楼(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重建又是与英商马立师父子有关。青年时的约翰·马立师是与亨利乘同一条船来到上海的,后来在上海淘金发迹,并成为大房地产商人。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亨利·马立师,一个叫高登·马立师。实际上报社早期在花园弄,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东,后又迁到汉口路,再迁九江路。随着报业的不断发展,1901年报社想在外滩17号址建房,此地块属马立师所有。马很精明,以地价折成《字林西报》的股金,竟占该报全部股份的47%,从而在1926年亨利·雷士德去世后,他担任了德和洋行的董事长、字林洋行董事会主席,次子高登成了字林洋行的总经理。马立师家族从此控制了字林洋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商人的注意力又从西欧回到东方,上海的租界又开始了市政建设。马立师于1921年动脑筋翻盖17号。1923年6月,在外滩建造了高11层的字林西报大楼,当时是外滩最高的大楼,与英商在上海的汇丰银行相距不远,形成“北掌文权,南扼财权之势”,霸踞十里洋场的局面。1924年开业的字林西大楼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占地1106平方米,建筑面积8144平方米,高40.2米。大楼分前后两部分,均有地下室。前部(靠外滩的东部)为主楼,高8层,屋顶建有两座亭子式建筑,加上地下室共11层。后部(西部)7层。正立面以大门为主线,两边对称。大门入口处有充满力度、雄性特征强烈的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中部,就是三至七层也装饰有精美的古典多立克石柱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浮雕,以及排列齐整的长方形窗格。八层两面窗洞为券式,中间为双柱,有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男性充满力度的石雕支撑檐口,据说是“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涂封才保护下来。顶部南、北2只亭子(塔楼)为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进门处曾有两座石雕女神像,系意大利雕塑家的作品,可惜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底层和夹层用花岗石砌筑,其余外墙均用水泥粉刷。所有的花岗石取自日本东京附近的白石矿,用专门的轮船运回。走进这座建筑物的内部,可看见它的门厅内是白色的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隆圆顶,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楼厅之间用灰色大理石墙和黑色大理石柱子。室内过道护壁主要用马赛克和白瓷砖镶铺。平顶用石膏拓花,呈现现代建筑简洁的风格。

  字林大楼又叫“友邦大楼”,是因为1928年“友邦”总部入驻字林大楼。1921年,一位叫史蒂的美国人以20万美元资金,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Asia Life Insurance Co. Ltd. ,总部设在纽约。从公司行名中的Asia就可以知道,这家公司的业务是针对亚洲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27年9月1日,它的上海分公司就在南京路挂牌开业。Asla LifeInsurance Co.  Ltd. 可以译为“亚洲(亚细亚)人寿保险公司”,但史蒂却把它译为“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这个“友邦”确实使许多中国人感到亲切,也使“友邦”之名蜚声上海滩。根据保险法规,任何保险公司必须经营与行名相符的业务。“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只能经营人寿保险,于是在1925年史蒂又注册成立了“友邦水火保险总行”,除了独立经营水火、伤害、汽车、行李保险外,还受权代理几家美国及欧洲保险公司的业务。1930年,史蒂又在友邦水火保险公司的基础上,集资50万元创办了“友邦银行”(Underwriters Bank Inc),于是“友邦”成为集多种保险和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走红上海。1931年4月,史蒂又在上海创办了“四海保险公司”。1923年2月25日,“友邦”搬到外滩4号(又作广东路17号)的“联合大楼”。l928年3月4日,“友邦”再以较高的租金租下了建成不久的外滩17号字林大楼的底层大厅及部分层面,字林洋行成了“友邦”的总部机关所在地,“友邦”的多家机构均设在字林大楼内。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军进驻租界,“友邦”在上海的业务结束。抗战胜利后,“友邦”重新回到上海外滩l7号字林大楼,准备重振昔日雄风。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中国将陷入一场新的内战。保险是一种风险赔偿,和平与稳定是保险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反之,战争和动乱将迫使保险公司经常不断地作出赔偿,使他们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当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几乎所有在上海的外资保险公司都终止了保险业务,撤离上海。l947年10月,“友邦”也撤离了上海,将总部搬迁到了香港。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大楼为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1957年租给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等单位使用。改革开放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简称AIA,今该楼的顶上有简称的大红字母)上海分公司于1992年在上海复业,为第一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营业的境外保险公司。1996年在外滩房屋置换中,美国友邦在时隔半个世纪后又重返外滩17号(今中山东一路17号),大楼为此改名友邦大厦,由上海置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3 10:50 编辑

劫后余生的8尊力士雕像,要感谢当年的保护者,就如当年保护汇丰大楼内的世纪壁画,功德无量!
但痛惜女神像还是被毁了,不知诸位是否有其照片?

http://www.why.com.cn/epublish/n ... bject7ai341522.html外滩17号:从字林西报大楼到友邦大厦


大楼的浮雕



注意曾经被水泥封涂保护的“裸男”雕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外商在华的报业大鳄:字林大楼(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重建又是与英商 ...
statuepeace 发表于 2013-5-13 10:15


说个题外话,友邦大楼这座曾经的外滩第一高,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主义与近现代主义于一身,整体比较协调!
而就在江对岸的平安瓜皮楼,也号称古典主义风格,通体变态的罗马立柱奇葩装饰,凸显了暴发户般的心态,可谓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ews365.com.cn/bhygb/shzd/201212/t20121224_857278.html
贰 德国总会

  德国总会,正式的称呼是TheClub Concordia。Concordia,是古罗马宗教所信奉的女神,象征和谐与一致,因此现在有意译为协会总会,或音译为康科迪亚俱乐部的。

  1866年1月10日,几十个德国人宣布正式组成俱乐部。因没有地皮和建屋的资金,一直通过租房进行活动。随着会员的增多,1903年龙特脱担任会长时,在今滇池路口外滩获得一块地皮,并解决了资金问题。为了建造一幢精美的大楼,德国总会设立了头、二、三名设计奖。凡是在中国、日本的建筑设计师都可以参加。角逐的结果,头名由倍高获得。

  为彰显隆重,新屋于1904年10月22日,由普鲁士王子阿特尔勃脱亲临现场,竖下基石开始起建。1907年2月4日完工开张。建筑花费55万两银子。整个建筑内外异常富丽堂皇,当时上海几乎没有比它更瑰丽的建筑。它具德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风格,仿意大利巴洛克式。共三层,砖木结构。德国总会的建筑,立面两端设计了突出的六角形瞭望亭,上盖巴洛克式曲线形的尖顶。二三层前部横贯着长阳台。二层阳台栏杆安置一雕镂极精的石像。底层设立酒吧间、弹子房、阅览室和礼堂;在二楼有餐厅、名为恺撒的舞厅、牌室和室内游戏室;三楼设置厨房等杂用房间。大楼内部宽敞幽雅,装饰精致。酒吧间的两墙上,安置一幅幅描绘着德国柏林和不来梅美丽风光的弓形壁画;天花板的装饰非常特别,一根根椽子上刻着精选的德文引句。整个酒吧间以蓝色为主调,间以乳色和似杉树的棕色。礼堂里的色调是深土色,并拿铜青和象牙两色来调剂;最有特色的是它高耸的拱梭顶和粗犷的厅柱,二者相交处又形成一种立角的顶,以其本色的艺术和所造就的整个气氛,使每个进去的人都感觉到高贵和庄严。餐厅也很宽敞精致,墙上描绘着柏林、维也纳和慕尼黑的风光,一端放置奏音乐的楼座,内中的器具设备,件件显得精致合适。一座镶嵌着各地风景的木雕落地大摆钟更为引人注目。昔时租界曾有琉璃世界之称,因为租界中华堂大厦,其窗牖无不以五色玻璃为之。德国总会建筑的窗牖当然也同样以五色玻璃为之。另外,在底层弹子房内放置着六张球台供会员使用。会员大多是德国人,但并不以德人为限,只要符合德国总会规定,都可申请入会。

  开张那日,门前人头济济,会员纷纷把大把钱币抛向街上以示祝贺。好景不长,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8月17日,上海交涉员萨福懋奉令封闭德国总会。战后,中国银行收买该建筑作为行址。经营多年后,鉴于房屋趋于陈旧,不适合再使用,于1935年1月搬到汉口路营业部,打算将这所房子拆掉改建成大厦。房屋空闲时,曾一度作为伦敦中国艺术展预展的会所。1936年,正式开始改建。由于受战火影响,拆毁改建工作时断时续,直到1941年,新的中国银行大厦才竣工。原黄浦滩22号的德国总会建筑的面貌,只能从照片上去一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2: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3 12:48 编辑
每年苏州河上好像有龙舟赛
天池 发表于 2013-5-11 19:32


苏州河、划船俱乐部码头、新天安堂......


1920年代英国亨利皇家赛船会在上海举办的比赛,不知在哪条河?苏州河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4: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胜军纪念碑。位于外滩公园南端围墙外,后移入公园内东北角,系清政府为纪念1862-1864年由美国人华尔组成的所谓“常胜军”在江苏攻打太平军时战死的军官和士兵而立。1862年,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洋枪队,号称“常胜军”(Ever Victorious Army),协助清政府围剿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李鸿章划银1500两建此碑。碑的基座上镌刻了阵亡者的姓名,排名第一的就是华尔(他于1862年6月被太平军在宁波击毙),因而此碑又叫“华尔纪念碑”。该碑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4: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石纪念碑”是中国人对于它的通称,原名译文应为“英领署地上十字纪念碑”。立于北京路外滩上海英国领事馆前的草地上。建立的日期约在1861年至1862年间。应为上海最早的纪念碑。该碑所纪念之事是:1859年英驻沪领事巴夏礼带兵士一小队到通州与清廷所派遣的钦差大臣会晤,被僧格林沁囚禁监送北京,后清廷将他们释放,但仅有巴夏礼等13人生还,其中已有数人遇难。旅华的英国侨民特地从英国定制花岗石十字架运往中国以纪念遇难诸人,十字架的基石上铭刻着5位遇难者(他们是:威廉脑门,罗伯特安特生,约翰斐浦司,洛克勃来白来查,汤姆斯鲍尔倍)的姓名和他们的生年卒月。此碑现已无存。
(1960年代前后被拆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加礼纪念碑”。原位于外滩和苏州河转弯处,外白渡桥南端,1909年道路拓宽时移进外滩公园北面入口处,系用大理石雕凿而成。马加礼出生于印度,1867年来华,1874年调往上海英领事馆,同年奉令赴云南迎接由缅甸入滇的柏郎探路队。1875年2月21日在云南境内被人杀死,英国因此事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进一步扩大在华通商的权力,为了表彰马加礼的“功绩”,英政府为他在此建立纪念碑。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4: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尔底斯纪念碑。位于北京路外滩,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侨社团建立。此事源于1896年夏,德国炮舰“伊尔底斯号”(Ilts)遇暴风雨沉没于黄海,造成77名船员丧生的海难。事后德国设法打捞沉船和尸体,被打捞上来的尸体葬于上海的西人公墓中,沉船因已折断而无法修理,德国人就利用“伊尔底斯号”炮艇桅杆为主体建造纪念碑。雕塑家奥尔木?米勒创意地将一根长6米从沉船上取来的断桅耸立在大理石基座上,桅杆的下端围放着青铜铸造的花环、绘有十字架的军旗和似乎仍被海风吹得微微鼓起的帆布。纪念碑基座的正面是一幅表现伊尔底斯号乘风破浪扬帆前进的浮雕,后面是“纪念1896年7月23日在中国黄海风暴中遇难的伊尔底斯号炮舰全体船员”的碑文和殉难官兵的名字。1918年12月2日晚,时值德国战败,纪念碑被一批仇恨德国人的英美侨民推倒。时值一战德国战败,中德已断交。1922年中德复交以后,德国人将此碑移到大西路海格路(今华山路延安西路)的德国侨民文化娱乐中心的草坪上,解放后此地修建静安宾馆,纪念碑整体被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3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如今摆在外滩的这俩难道比赫德像好看?!目前上海匮乏具有地标性的优秀城市雕塑,平庸之作却是泛滥.. ...
statuepeace 发表于 2013-5-13 01:52

我都不知道外滩还有个陈毅的像,我还以为外滩没什么雕塑了呢,底座不好,其他的和赫德的那个评价差不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3 17: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老建筑都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tuepeace


    后面有个建筑很高吗~
luluice 发表于 2013-5-11 22:10


永安公司七重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3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上海还是蛮 有FEEL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3 21:34 编辑
我都不知道外滩还有个陈毅的像,我还以为外滩没什么雕塑了呢,底座不好,其他的和赫德的那个评价差不离
zhutouzhunao 发表于 2013-5-13 16:15


不止哦,外滩公园那块还有一组雕塑群。


三年前落户了一头花旗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7 05:50 , Processed in 0.08993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