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27 2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非遗”该如何更好地传承
“太可惜,实在是太可惜。损失太大了,莲花落的传承问题怎么办?”曾经多次和曹强先生同台演出,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火流星传承人贾天仓听闻曹强先生离世的消息后,久久不能平静,令他担忧的还有风火流星的传承问题:“耍的人多,精通的人少。”
曹强先生的离世再度引发人们对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未来何去何从的担忧,业界甚至有人痛惜“曹强时代就此远去,莲花落濒危”。和莲花落一样的“国字号”非遗项目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再一次被摆到桌面上。传承人多半年事偏高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半年事偏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据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卫东介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批106人。随着翼城花鼓传承人杨作梁、祁太秧歌传承人苗根生、晋剧传承人牛桂英、莲花落传承人曹强相继去世,现在全省共有10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从整个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前三批70人中,45岁至49岁5人,50岁至59岁20人,60岁至69岁13人,70岁至79岁21人,80岁至89岁10人,90岁以上1人。
市文广新局数据显示,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人。随着曹强先生离世,现在共有11人。60岁以上的有9人,60岁以下2人,年龄最大的为太原锣鼓传承人刘耀文,现年81岁。年龄最小的为晋剧名家谢涛。
“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张卫东看来,每一种“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都表现在这个传承人身上。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活态流变”主要特点。濒危项目传承人为保护重点国家到省里,每年政府都会资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为了避免传承人突然离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我省加大了对一些濒临灭绝或传承人年事已高的“非遗”项目的抢救性力度,利用现代化数字手段,把传承人的从艺经历、代表作品、讲课培训过程等记录下来,同时加大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整理。
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音像资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市去年底出版的《太原莲花落》和《太原民歌》光碟,将两项“非遗”以“声音”的形式得以保存。下一步,我市还将对国家级“非遗”太原锣鼓进行整理、分类,制作成音像资料并正式出版。
张卫东曾多次看过太原莲花落表演。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表演者多半为非专业人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消费、文化需要的多元性、广泛性和层次性,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些‘非遗’受众减少。当‘非遗’不再成为从业者赖以生存的‘饭碗’,专业水准势必就会下降,传承就成了问题。”
据张卫东介绍,我省组织评审“非遗”项目和对“非遗”项目专项资金扶持的时候,也会有针对性地加以倾斜。表现在:传承人年事已高或濒临灭绝的抢救性“非遗”项目优先;岁时节令等民俗类活动其次;生产性“非遗”项目,如技艺类、传统中医药等位列第三个层次。“对这些有一定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的‘非遗’项目主要以荣誉鼓励为主,提升公众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知度,增强保护单位品牌效益。”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突出了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职责,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传播制度;鼓励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建立传承基地,开展普及活动,并明确了未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天才创造者”对传承很重要
“曹强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他不仅继承了先辈的精华,而且创造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这个领域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给出如此评价。
赵中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承着某一种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和技艺蕴含着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天赋很重要,他应该是一个“天才创造者”。而传承方式,是一种天才创造行为。国粹京剧正是因为有一批批天才的创造者,创造不同的流派,京剧才得以大繁荣大发展。“非遗”项目的传承仅从培养传承人层面上来讲是不完整的,应该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传承机制,还需要从业者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和认识,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造、创新。
赵中悦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不要因为某一个传承人的离世,某一个项目的濒危,就感到前景灰暗。“不要一味地顾影自怜,应该把文化放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中,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
他同时建议,应该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保护活的遗产就是要确保遗产的生命力,鼓励遗产代代相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