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7 2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0:38 编辑
慈禧与河洞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活跃时期,一是春秋、一是晚清,涌现了两个最有争议的人物,一是孔子、一是慈禧。叶赫那拉氏慈禧十一岁时,父亲惠徵做了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候补道员,她随父母南迁芜湖,住在了青弋江南岸的道台衙门。候补道员要等在任道员离任或变故时才能上任,惠徵没有熬到那一个庄严的时刻就病死了,按照《大清律法》,惠徵的家小没有资格再住在衙门里,可是芜湖离草原上的老家有万里之遥,惠徵的妻子和女儿就地求活,流落在老城厢的黄家大院。芜湖古城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是清朝一品大员黄钺的故宅,按照“官达则耀祖”的通例,黄钺在老家芜湖大置地产房屋,黄钺歌咏芜湖: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黄钺作为礼部尚书,黄家大院兼济天下、礼遇下人。惠徵也曾是芜湖台面上的人,遗孀寄居到黄家大院,慈禧是满人,并无汉名,因为娘家在篮旗,于是就被称做小兰子。母子虽然有点积蓄,慈禧的妈妈还是替人浆洗补贴日用。根据芜湖古城赵恩宪老人的记述,慈禧在执政后回过芜湖。
黄家大院(黄钺故居、慈禧寄居处)
芜湖古城河洞巷中段有处深宅大院,老芜湖人通常称呼它为黄家大院,因这里曾住过一位清朝高官,这座深宅也被后人而熟知,这座深宅的主人就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品大臣黄钺的故居(据档案资料记载,位于芜湖古城的儒林街、后家巷也同样各有一处黄钺的故宅,现均在90年代中期城市改造中已被拆毁,只有河洞巷的这处故居尚保存完好)。
黄钺故居(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按照“官达则耀祖”的通例,黄钺在老家芜湖大置地产房屋,黄钺歌咏芜湖: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其黄钺故居具体资料目前暂缺)
人物介绍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当涂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内阁尚书、军机大臣。黄钺,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芜湖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其一生敏而好学,著述甚多,又“执掌皖南北书院十载”,对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年仅23岁的黄钺在太平府学政使院参加岁试。安徽提督学政朱筠阅其卷,以为“奇才异能”,称道不止。朱筠在离开当涂回京都时,特地将这位年轻人带入京城应试,虽未中试,但得以在《四库全书》馆做誉录工作,因之学识大进。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钺考中举人,五十五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权臣和坤主管户部,因二人意见相左,借故请假回家,协助安徽巡抚李世杰在芜湖赭山谪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黄钺奉命进京加封为“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年),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嘉庆十年,出任山西学政,又特旨任湖北、山东、顺天等地的乡试主考官,后又兼任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侍讲学士,十八年擢升内阁学士,十九年升任户部侍郎,不久,又调任礼部侍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任礼部尚书,并“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升会试主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亲政,封其为军机大臣,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宣宗“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黄是当时朝廷15名老臣之一。道光五年,黄钺已75岁,请求归休,宣宗又“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始获准归乡。黄钺在朝廷历时27年。
黄钺一生为封建统治阶级“矢勤矢慎”,但他笔耕不辍,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著有《壹斋集》四十卷、《壹斋诗集》三十六卷、《韩诗增注正讹》十一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二卷、《奏御集》二卷,另有《画友录》、《泛浆录》、《游黄山记》、《两朝恩赉记》、《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他善画山水花鸟,尤长画梅,初学王,晚学王原祁,与“四王”末流董邦达并称山水画家。他的画,笔墨苍厚,他的字,既有书卷气,也有台阁气。他的诗,别具一格,很有气势。曾作的《花卉图》、《端阳佳景图》、《高冈长松图》等,无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很有特色。
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撰成画学专著《二十四画品》一书。《二十四画品》是仿照唐司空图撰写的中国古代文集约名著《二十四诗品》的体例而写成的。书中运用四言韵语,把各种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一气韵,二神妙,三高古,四苍润,五沉雄,六冲和,七淡远,八补拙,九超脱,十奇辟,十一纵横,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旷,十五性灵,十六圆浑,十七幽邃,十八明净,十九健拔,二十简洁,二十一精谨,二十二隽爽,二十三空灵,二十四韶秀。整部著作文词典雅,清丽可诵,表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黄钺对谢月兆、李白十分崇拜,曾多次游览青山和采石矶。他颂扬谢“谢公爱青山,结宇恣啸咏”;在《咏李翰林》诗中讴歌李白:“仙骨埋青山,草木发灵异。”到采石矶“高怀吊古”,“掩英雄之泪,吟供奉之诗”。在他作的《采石矶赋》一文中,除了历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外,还特地为李白而感叹,说:“白也不群,宗之潇洒,着宫锦而扬帆,共兰舟而持。旁若无人,歌清四野,当此之时,何其壮也!”道光十一年(1831年),长江发生水患,回到家乡的黄积极倡兴赈济,带头捐献俸银千两。道光十三年,濒临江淮的州县又遭水灾,黄钺又“捐百金助赈”,以救乡民。次年,当涂、芜湖一带饥荒,米珠薪桂,人民生计困难,黄钺又与王泽、许耕余等发动有田富户及绅士14家,按田交谷600担,兴办“丰备义仓”12座,当义仓上梁即将落成时,黄钺以诗记其事道:“成城缘众志,图匮在年丰。”并在“丰备义仓”的旁边建立私塾,招收蒙童,普及地方教育事业。道光十六年,88岁已不能认字,但仍吟诗咏物,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深入浅出,富有深厚的爱乡之情。
八年前一个冬天的深夜,芜湖古城河洞巷居民在睡梦中被惊醒,砖木结构的房子迅速燃烧,窄窄的小巷阻止了消防车的进入,年久失修的房屋摇摇欲坠,木质楼梯都着火,许多人是从窗户中被救出来的。所幸经过全力抢救,没有一人伤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