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statuepeace

消失的老上海外滩风景(附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1 22: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statuepeace


    后面有个建筑很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2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statuepeace


    这幅是画的?所以水是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23: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tuepeace


    这幅是画的?所以水是蓝的。。。?
luluice 发表于 2013-5-11 22:10


是明信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23: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要说呢!强烈呼吁重建和平女神、赫德铜像,恢复海关大钟威斯敏斯特 ...
statuepeace 发表于 2013-5-11 20:29


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的人物————罗伯特赫德

http://xmwb.xinmin.cn/html/2013-03/31/content_29_1.htm
    伍  赫德铜像的立与毁

  赫德死后,消息很快传到了上海。为表彰他的功绩,海关的洋人们有建像之议。有人认为上海既是中国新式海关的滥觞之地,江海关又是全国海关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纪念他们的始创者和长期的领袖,上海理应走在最前面。江海关税务司墨贤理和总税务司代表庆丕联名动议,很快组成了一个赫德铜像委员会,由海关、邮政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代表等参加,该委员会在1912年8月审议了法、英、俄诸国艺术家提出的设计方案,结果伦敦的设计师亨利·贝格拉姆的方案被接受了。1914年3月27日,赫德铜像运到了上海。5月25日上午,在上海外滩,举行了盛大的赫德铜像揭幕式。

  那天,上海外滩交通堵塞,人头攒动,万国商团和各国水兵列队成仪,各种驻沪领事和上海外国人社会的头面人物全体出席了,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和其他一些著名的传教士,民国官员唐绍仪、伍廷芳等人也参加了仪式。领事团首席领事乐斯劳主持揭幕式并发表长篇讲话,江海关税务司安文、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庇亚士分别作为铜像的授方和受方讲了话。

  工部局乐队鼓乐齐鸣,乐斯劳揭去幕布,人们便看见了那座铜像,只见双手背置的赫德微微低着头,身体前倾,左腿略弓,齐膝的大衣敞开着。赫德铜像高9英尺,底座有4级石阶,走上石阶,便是高高的花岗石方形像基,设计者的精心还表现在像基四周的布局上。像基中部嵌着4块铜牌,铜像的正面长约8英尺,上面用英文铸着铭文,是当年的哈佛大学校长爱理鹗撰写的,下面是中文的大致译文。

  这座铜像在1927年底略略南移,安放在新落成的海关大厦正门的广场上。1942年,这座铜像被占领上海的日军拆毁熔化后去造了子弹。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苏州河南岸的外滩河滨公园发现了赫德铜像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因此,赫德的铜像已经成为永远消逝的上海老建筑之一。赫德去世后,北京、上海等地都有以赫德命名的街道。如北京的赫德路,在今台基厂头条。上海的赫德路,即今静安区常德路。因江海关总税务司公署坐落于该路429号(现为常德路412号大院)而被选作上海纪念赫德的马路。香港也有赫德道,位于九龙尖沙咀,至今犹用此名。

  赫德是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半个世纪里,充分体现了他的利益多向性、角色多样性和中英外交中的策略性与灵活性。他不仅维护了自己和英国的在华利益,而且维护了大清政府的统治,但在中英外交中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中英矛盾的暂时解决。然而,他在治理中国海关,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学技术,甚至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客观上完成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否认的  
赫德曾在1901年就预言,用不了半个世纪,中国必将是一个独立的强国。的确,在赫德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殖民利益宣布告终。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位于海关大楼前,低头背手,面北站立(后改为面西),1913年建立。赫德于1854年来华,最初在宁波领事馆充任翻译,后调任广东海关做税务司,1861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至1908年告老还乡,1911年死于英国。上海中外人士为了纪念他过去的功劳,于海关前建立了他的铜像。铭文为:

    “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权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恳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舆,爰铸铜像以志不忘。”

    1941年铜像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南移前的赫德像

1927年后的铜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23: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2 00:16 编辑

镜花缘 晚清官场的洋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德铜像若要恢复,舆论铺垫必须做足,否则上海肯定背负尖刻骂名,
反过来说,若能让这位集盖世功劳苦劳抑或不实诽谤于一身的英国朋友重见天日,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文明大家庭大有裨益。  
镜花缘 晚清官场的洋人
statuepeace 发表于 2013-5-11 23: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旧上海和新上海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无论是国人还是洋人 都值得去立碑纪念。  不过现在外滩的滨江好像没地方去复建 和平女神了  赫德等人还有空间能够复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6: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5_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7: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utouzhunao 于 2013-5-12 17:44 编辑

赫德铜像就算了,好难看,我倒是很希望和平女神像能够复建,看着很漂亮,如果铜像再大一些就好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不能复建的理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和拳、红卫兵、左五毛一脉相传

不过我还是抱持谨慎乐观滴。长期来上海的历史被人为割裂、全 ...
statuepeace 发表于 2013-5-11 21:03

我是五毛,但我没觉得不能复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20: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历史图片很有怀旧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旧上海和新上海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无论是国人还是洋人 都值得去立碑纪念。  不过现在外滩的滨江好像没地方 ...
yishi12 发表于 2013-5-12 11:10


http://whb.news365.com.cn/mzjy/201110/t20111010_3152495.htm

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
——熊月之研究员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敬老崇文论坛上的讲演
日期:2011-10-10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像陈其美、李平书这样,在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本应占有显著位置而事实不然的情况,是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的典型。考其原因,除了历史学者对他们的贡献研究、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移民社会双重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与淡薄。
   
    除了中国人,近代上海居住过数量可观的外国人,其中有些人,对上海人相当友好,为上海城市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傅兰雅、雷士德是外国人,也是上海人,他们是上海城市文化底蕴的一部分,理应在上海城市集体记忆中占有一席位置。
   
历史记忆的正常过滤与非正常过滤>>>>>>
   
    陈其美是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献出宝贵生命的人。黄兴路与其美路,一恢复,一没有恢复,这反映了同一城市对辛亥元勋的不同态度。

也有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由于人们对历史事实挖掘不深、对历史人物研究不透、对历史迷雾没有廓清,造成了历史记忆中的过度过滤或不当过滤,使得一些本该高度评价的人物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本该好好纪念而没有得到应有的纪念。这类情况,我称之为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
   
    回溯辛亥革命历史,被非正常过滤的人物为数不少。兹以上海辛亥革命史上两个著名人物为例,一是陈其美,二是李平书。
   
    陈其美是典型的辛亥英雄。他对于辛亥革命,至少有八方面的贡献:一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在上海接办革命机关天宝栈,策动江浙革命运动;二是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协助宋教仁、于右任等办《民立报》,宣传革命;三是1911年与宋教仁等筹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任庶务部长,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革命活动;四是领导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都督,为响应武昌起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五是与苏、浙民军首领共同组织联军,会攻南京;六是1913年在宋教仁案发生以后,奋起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七是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领导,为中华革命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号人物;八是1915年回上海主持讨袁军事,任淞沪长官司令,负责主持长江下游的军事行动,12月与杨虎行刺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发动肇和舰起义,加速了袁世凯的倒台。1916年,他被袁世凯、张宗昌派人刺杀于上海,年仅38岁。
   
    对于陈其美,孙中山先生曾有公正的评价。他说,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吾党之士,“不约而同,各自为战,不数月而十五省皆光复矣。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陈英士在此积极进行,故汉口一失,英士则能取上海以抵之,由上海乃能窥取南京。后汉阳一失,吾党以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益振。则上海英士一木之支者,较他省尤多也”。综合而言,陈其美是坚定的、勇敢的、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献出宝贵生命的人。
   
    对于这样的英雄,后人自然应当好好纪念他。民国时期,人们确实也给了他应有的评价与纪念。上海1930年在南市曾设立陈其美纪念塔,塔高27米,相当雄伟,顶端有铜盘,内有铁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的底部大理石上,刻有“陈英士先生纪念塔”的字样。此塔在民国时期是上海南市地标性建筑之一,1950年代被拆除。1931年,上海湖州人将位于贵州路的湖州旅沪同乡会湖社的二楼,辟为陈英士纪念堂。此堂在1949年后被移作他用。上海还有两条以陈其美名、字命名的马路,一条是其美路,一条是英士路。纪念堂、纪念塔、路名,这些都是储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载体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其美路、英士路在1950年分别被改名为四平路、淡水路。
   
    如果说在民国时期颂扬陈其美,是与国民党执政有关,到了解放以后,评价标准不一样了,那也可以言之成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与其美路类似多次改名的还有一条路,黄兴路,现状就不一样。黄兴路是1931年命名的,1940年汪伪时期改名合作路,抗战胜利后改回黄兴路,1964年改名宁国北路,1985年仍改回黄兴路。黄兴路与其美路,一恢复,一没有恢复,这反映了同一城市对辛亥元勋的不同态度。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正确地评价一大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恢复黄兴路名,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与黄兴路名恢复相似的,是湖州“陈英士烈士墓”的修建。陈其美去世后,被葬于其故乡湖州,湖州人为他修了墓。此墓在十年动乱中遭到彻底破坏。1984年湖州市政府重修此墓,翌年落成。
   
    按理,陈其美与黄兴是同类型的人物,都是1916年去世的。那么,为什么到1985年上海的黄兴路能恢复原有名称,湖州的陈英士烈士墓可以重建,而上海其美路、英士路没有恢复原名呢?这是没有合理性可以解释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陈其美的两个侄子陈果夫与陈立夫,是四大家族的陈家,是国民党反动派,是曾经遭到通缉的战犯。这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陈其美去世的1916年,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日后两个侄子的旧账也不能算到叔父头上。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今人对陈其美的历史功勋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上海辛亥革命史上,还有一个人历史评价也没有恢复到应有的高度,这就是李平书。李平书在近代史上,至少有五大功勋:一是在广东当知县时领导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二是领导上海地方自治,在市政、实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在上海酝酿起义时率领工商界人士脱身革命,对上海光复立下大功;四是在新政权成立以后在经济上予新政权以巨大支持;五是当上海革命党人同盟会、光复会之间发生尖锐矛盾、差点火拼时,出面做化解工作,避免了亲痛仇快悲剧的发生。李平书去世以后,上海士绅为了纪念他,为他塑了一尊铜像,立在豫园荷花池九曲桥畔。1959年,此像被迁至蓬莱公园,“文革”期间被毁,至今没有恢复。李平书是上海本乡本土的、具有重要历史功绩的名人,无论从乡谊还是业绩方面,他都是值得上海人好好研究、纪念的历史人物。
......   
    除了中国人,近代上海居住过数量可观的外国人,最多时超过15万。这些外国人比较复杂,有凶恶的侵略者,贪婪的冒险家,也有虔诚的宗教徒,还有认真的文化人,许多出生或曾经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及其子孙,将上海视为他们的故乡或第二故乡。那些在二战被日军关押在上海集中营的外国人,对上海更是念兹在兹,不远万里来寻故地。还有一些人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其中有些人,对上海人相当友好,为上海城市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比如英国人傅兰雅,他在上海31年,译书百余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无人能比。他办科普杂志,管理科技学校,晚年到美国教授中国文化,努力帮助中国留学生,还倾其积蓄,捐建上海盲童学校。在介绍西学方面,傅兰雅长期与徐寿父子合作,与徐寿并称傅徐,其贡献决不在徐寿之下。前几年,江南造船厂给徐寿塑了铜像,这完全应该。傅兰雅呢,却被冷落一边。厚此而薄彼,实在有失公道。再如,英国人雷士德在上海,由建筑设计师、土地测量师,而房地产商,克勤克俭,终成巨富。去世前,将毕生积蓄一千多万两白银全部捐献出来,帮助上海贫病幼弱群体,资助上海的教育、医学、慈善事业。以其捐款建立的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培育了近千名学生,名闻遐迩傅兰雅、雷士德是外国人,也是上海人,他们是上海城市文化底蕴的一部分,理应在上海城市集体记忆中占有一席位置。   
    这样,除了对于红色系统的名人,上海人已经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纪念馆,树纪念碑,开纪念会,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上海人对各地在沪的名人,对上海本地人中的名人,对在上海的外国名人,其历史记忆都处于分散状态,相对薄弱。
   
整合城市集体记忆,弘扬城市精神>>>>>>
   
    储存、强化城市集体记忆,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果在上海设立一个外侨公园,对于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形象会大有益处。
储存、强化城市集体记忆,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对于上海外侨,就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保存对他们的记忆。如果在上海设立一个外侨公园,集中展示外侨在上海的方方面面,人们不仅能够知道赫德、沙逊、哈同、汉璧礼等人的历史,也能知道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创办沪江大学的美国人万应远、柏高德,还能知道仁济医院创办人雒魏林,墨海书馆创办人麦都思,对近代中文排字、印刷贡献很大的美华书馆的姜别利,万国公报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的美国人海淑德,创办同济大学的德国人贝隆。这对于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形象会大有益处。
  


老城隍庙内曾经的李平书铜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1: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hb.news365.com.cn/sxrw/201207/t20120723_546255.html
先贤纪念与历史文脉

  熊月之
......
开埠以后,上海历史掀开新的一页。从1843年至1949年,上海从一个普通县城,变成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全国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文化中心,活跃在上海的各色才德之士如满天星斗,受到后人怀念、凭吊的先贤数不胜数,以至于今人缕述这些先贤时,再也无法像列举近代以前先贤那样具体,只能粗分其类,概略言之:

  政治方面,领导抗英斗争、日后被供奉为上海城隍之一的陈化成,反清志士章太炎、邹容,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领导上海辛亥起义的陈其美,为共和而献身的宋教仁,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群英。活跃在上海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李立三、瞿秋白,出生在上海的中共领袖张闻天、陈云,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的潘汉年等,为反帝反封建斗争而献身的顾正红、刘华、李白等,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宋庆龄,参加一二八、八一三抗日战争的群英,包括四行仓库勇士,陈毅等领导与参加上海解放的群英。

  经济方面,在实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荣氏兄弟、刘鸿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氏兄弟、穆藕初,金融家陈光甫、叶景葵等。

  社会方面,从事社会救助事业的经元善,领导地方自治的李平书,慈善家王一亭、叶澄衷、杨斯盛等。

  文化方面,引进西学的徐寿,创办南洋公学的盛宣怀,创办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出版业巨子张元济、陆费逵,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剧作家曹禺、田汉,教育家黄炎培、陈鹤琴。

  近代上海,纪念先贤活动有一新的变化,即同乡组织纪念各地先贤。近代上海是移民社会,先后设有二百多个同乡组织,这些组织普遍供奉、祭祀本乡本土先贤,比如山东会馆供奉孔子,徽宁会馆供奉朱熹,泉漳会馆供奉天后,江西会馆供奉许真君(东晋道士,住南昌),浙江会馆供奉伍子胥,潮州会馆供奉韩愈。

  近代上海还存在从外国移来的纪念先贤的方式,即以先贤人名为地名、路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都有许多外国名人命名的道路,如赫德路、汉璧礼路、哈同路、金神父路、宝昌路。上海也有过一些以中国已故名人命名的道路,如中山路、其美路、英士路、黄兴路、林森路。

  1949年以后,上海值得纪念的才德杰出人士,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舍己救人的英雄,技术革新能手,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大学者,这些人量多面广。

  纪念先贤,不能忘记一大批活跃在上海的外国人。比如,英国人傅兰雅,他在中国首尾36年,其中在上海31年,他在江南制造局译书数十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无人能比。他办科普杂志,管理科技学校,晚年到美国教授中国文化,努力帮助中国留学生,还倾其积蓄,捐建上海盲童学校。在介绍西学方面,傅兰雅长期与徐寿父子合作,与徐寿并称傅徐,其贡献绝不在徐寿之下。十几年前,江南造船厂给徐寿塑了铜像,傅兰雅呢,却被冷落一边。厚此而薄彼,实在有失公道。再比如,英国人雷士德在上海,由建筑设计师、土地测量师到房地产商,惨淡经营,克勤克俭,终成巨富。去世前,将毕生积蓄一千多万两白银全部捐献出来,帮助上海贫病幼弱群体,资助上海的教育、医学、慈善事业。以其捐款建立的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培育了近千名学生,名闻遐迩。此外,长期担任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卜舫济,创办《申报》的英国人美查,主编《万国公报》、创办中西书院的林乐知,常常在中外纠纷中为中国人打抱不平的著名律师担文,创办沪江大学的美国人万应远、柏高德,创办仁济医院的雒魏林,墨海书馆创办人麦都思,对近代中文排字、印刷贡献很大的美华书馆的姜别利,创办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的美国人海淑德,创办同济大学的德国人贝隆,都是上海应该纪念的先贤。这些人是外国人,也是上海人,他们是上海城市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1: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现在外滩的滨江好像没地方去复建 和平女神了  赫德等人还有空间能够复立yishi12 发表于 2013-5-12 11:10


地方肯定有的,信号台旁边的原址也空着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atuepeace 于 2013-5-13 01:58 编辑
赫德铜像就算了,好难看,我倒是很希望和平女神像能够复建,看着很漂亮,如果铜像再大一些就好了,好像也没 ...
zhutouzhunao 发表于 2013-5-12 17:41


现如今摆在外滩的这俩难道比赫德像好看?!目前上海匮乏具有地标性的优秀城市雕塑,平庸之作却是泛滥......
早些年同济大学的杨浦滨江方案中曾设想复建一尊放大的和平女神像,好像定址在复兴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7 05:18 , Processed in 0.08292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