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 16: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上海市郊的青浦新城的这座人车共行桥,正好处在一座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区的主要出入口,它的对面是一座城市公园,不远处则是新城的住宅小区。在这样的一个即特殊、又典型的地理空间,青浦豫才桥不仅仅是一座人车共用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周边的接送家长和学童每天上下课必经的城市空间。
在前期设计阶段,建筑师更多考虑了如何疏理进出人车的分流,和如何利用延长的分道护栏,来保证幼童横跨马路时的安全性。在此,建筑师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技术及功能要求,更希望体现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并进一步透过桥梁自身的设计语汇,表达出桥梁的结构逻辑和城市美学。
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政府业主,而是专业结构工程师对非常规结构做法的固化观念,中途甚至出现可以装饰结构替代真实结构的想法。
而在业主强力支持建筑师对构造真实性的要求前提下,设计最终得以按预应力反梁的做法,形成此桥梁最本质的结构美感。而反梁结构所须的一米宽度为人行道的内侧提供了稍歇片刻的座椅空间,并同时满足儿童好摸好动的自然行为,让豫才桥成为了一座可参与的地景基础设施。
细节处理上,设计透过在结构梁和两侧挡墙上的护栏及灯槽,将几道上翻的混凝土墙和金属护栏构筑了一道道上下起伏、参差有序的视觉秩序,并与日夜穿流不息的车辆与过往人群形成既具象的空间印象,又抽象的浮光略影。
桥梁设计通常是结构师与建筑师表现最纯粹的结构美学的机会。但有大量处于普通城市里的普通基础设施却是经常被忽视的,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基础设施悄悄的影响了多数人们日常的生活空间。透过一个非地标也无巨大跨度的桥梁设计,建筑师希望从桥梁本身被赋予的任务为出发点,从流线、功能、安全等议题,深入到设计的本质:材料、结构、细部,而最后的呈现则是以一种谦和、诗意、自然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城市空间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