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8 15: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案对“新江南水乡” 的理解,不是先入为主的形式或符号,而是经过对项目特殊的基地和功能需求所演变而成的、水到渠成的建筑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演变出不同的建筑形态与景观表像,这其中包括“江南水乡”的风格 。 我们从传统建筑的亭、台、楼、榭,对应了环境中的天、地、物、水。在中国文人世界中,自然被转化为山水(水墨画)后,便有了园林的出现。同样的,当环境变成了一种意境后,建筑便有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和自己的灵魂。基地本身是位于历史江南与当代新城的交汇点。基地的历史一方面是由河、湖等原生态环构成,另一方面则是古镇 、农村积累的江南水乡文化。 而新城的构成,是从公路、桥、体育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开发区,而逐步演绎出一种“新江南水乡文化 ”。
然而现场所看到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基地的周边会持续发生变化,建筑设计希望捕捉的是一些直观的自然现象:风、水、植物等,虽然这些现象不断在变。这与环境监测站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从观测和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中,来模拟自然环境的过去和假设它的未来。本案建筑采取了“三墙、三院、三楼、”的手法,糅合了墙与院的空间,并形成了建筑的形体。环境时动时静,墙院的关系时开时合。在动与静之间,界定了建筑和景观相互之间时收时放的关系。
苏轼《望江南•暮春》中的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一语道出了江南文化的根源-它那温徐的气候和细致的环境。本案最终的着墨之处不在于建筑本身的形式趣味,而在于建筑与景观(园林、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的视觉捕捉。
图片及文字来源: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