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9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传承·发展—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之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此话题展开热议。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2011年3月14日,太原市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规范的定义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尽管被批准已四年有余,但很多人还是搞不清太原为何被称为‘名城’。”李非代表坦言,在他看来,太原“名城”就是“三个城”:晋阳古城、太原府城、明太原县城。太原市著名景点晋祠,实际上就是晋阳古城的一部分。
李非代表说,目前已确定的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唐以前的城市遗存,有城池、宗教祭祀、地下埋藏的符合古代社会遗址完整遗存的非常罕见。晋阳古城就是具有独特性的一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保护好府城普光寺、文殊寺、关帝庙等历史遗存,综合整治天主教堂、纯阳宫、崇善寺、清真古寺等国保单位的周边环境。其实,这项工作政府从2013年就开始在做。“被批准为名城,意味着政府要承担起更多保护遗存的责任。”李非代表认为,这是太原解放以来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举措,改善了多年来居民住在古建筑内的状况,提升了百姓生活质量,保护了历史遗存,使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和太原市同一批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山市,在如何保护、规划、挖掘名城资源上,做得非常好,值得学习。
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市政协委员都志源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应依法进行,即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制度,以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并编制文化资产统计表,对领导干部实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任审计。“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有法可依,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便于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建立文化遗产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地方领导干部起到警戒和约束的作用。”
■打造核心旅游景区
一边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与保护,一边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力度,两者缺一不可。
市“两会”上,来自民革太原市委员会的委员们联名提案,建议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太原核心旅游景区和“拳头”旅游品牌。他们同样将目光放在晋祠这张“精品旅游牌”上。
南建民委员说,目前我市有3处优良级旅游资源,即:晋祠风景区、天龙山风景区、蒙山大佛,均在晋源区。其中,晋祠博物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博物馆及其周边的晋祠公园、天龙山、蒙山、龙山、太山、店头古堡和晋阳古城遗址等人文、自然景观,是三晋文脉、中华文脉的聚集地,极具代表性和独特性。这些优良的旅游资源和自然形成的空间聚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完全具备打造太原核心旅游景区和“拳头”旅游品牌的基础条件。而大家平时所说的“晋祠风景区”一般只包括晋祠博物馆和晋祠公园。 他建议,应该扩大“晋祠风景区”概念范围,增强品牌“卖点”。即以晋祠博物馆为“龙头”,以“晋祠风景区”为品牌,将天龙山等景区都划归“晋祠风景区”,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开发,统一运营管理,努力将“晋祠风景区”打造成我市核心旅游景区和“拳头”旅游品牌。
“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业新常态下创新转型的重要时期。”市政协委员王姗认为,文化旅游业关联度高,当前的体制机制严重制约太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我市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推手,应该将旅游与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议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落实;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以创新科技为理念实现文化旅游业转型提升,加快推进太原“智慧游”项目落地。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市“两会”开幕前夕,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并召开,书博会将于9月在并开幕。类似如此规格的文化盛事,近年来多次在我市举办,对太原市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据了解,我市今年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对外文化开放水平。具体表现为:组织创作生产晋剧《于成龙》、舞剧《雁丘辞》、电视连续剧《钟楼街往事》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开展“电影惠民”“锣鼓大赛”等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等。
如何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市政协委员武志龙、汤渊建议,我市应该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梳理整合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用足用好,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机构。同时要加快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发展计划,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
“太原应该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市政协委员卫虎林建议:启动太原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启动“中国太原(世界的太原)”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社区和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游乐设施、文化广场、电影设施等建设;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并重,充分发挥我市老字号、老街区、名品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延伸文化记忆。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孟福平建议,当前,太原市要抓住发展机遇,推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致力社区文化创新,建设社区文化强市。
比如,加强对社区文化产业的开发、挖掘和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培养特色文化纪念品和土特产加工的专业户,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旅游文化消费品种,打造太原社区文化品牌,增强太原文化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