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31 06: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体育的民生关怀 上海体育“十二五”开局之年探索全新布局( 2012年10月30日 )
长文链接: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 ... 11/u21ai673823.html
幸福体育的民生关怀
10月13日上午,30岁的白领陈妍早早出了门,先与朋友打了一场网球,再去旗忠网球中心观看ATP1000上海大师赛半决赛,最后与一众球迷送走共同的偶像费德勒,回家已是次日凌晨,但疲惫的脸庞掩盖不了兴奋的眼神,对于这一天,陈妍只有“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正是上海体育在“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探索出的全新布局——运动,让生活更幸福。“幸福”与“体育”,传统概念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合二为一;幸福体育,正以陈妍式的样本渗透进这座城市的四肢百骸。
幸福理念的提出国际大赛全民健身比翼齐飞
金秋十月,上海的赛场迎来送往——网球ATP1000大师赛、NBA中国赛、高尔夫宝马大师赛——这些盛行于西方的国际著名赛事相继来到上海。与此同时,专属这座城市全体民众的市民运动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四个月。
回首十年前,网球大师杯初访申城,在位于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网球迷们如此许愿:大师,来年再相见。梦想很快成真,2005年,大师杯重返上海,并连办4届。2009年,上海再迎长久性赛事ATP1000大师赛,且连续3年荣膺ATP1000系列最佳赛事。“单是网球,就足以成为喜爱上海的理由。”来自北京的网球记者程文不无羡慕。
不仅仅是网球,从扎根此地的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到临时做客的游泳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等,无不充实着民众生活。完备的国际顶级赛事体系已在上海初具规模。
精彩不止在赛场之内。上海市副市长赵雯提出,“大体育”是上海发展体育的重要思路,要树立“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认识,“让所有市民都感受到举办国际大赛带来的好处、益处,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赵副市长看来,“运动,让生活更幸福”可以作为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补充。
虽然在文字上,体育运动第一次与幸福有了连结,但实际上,早在幸福理念提出之前,高水平的国际大赛已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的“助推器”,两者比翼齐飞。有着26年历史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报名人数逐年增加,去年达2.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8%,今年预计约3万人;2012年的F1中国大奖赛,累计有18.5万人次到上赛场观赛,票务销售额同比上升15%,其中正赛单日观众数达8.5万,众多国外来宾观赛,国际大企业参与,全球电视观众超6亿,影响力之大、之远,难以估量;今年的ATP1000上海网球大师赛同样形势喜人,7天共有14.8万人次涌入旗忠,比2011年足足超出3.5万人次,且外场的互动环节显示,网球运动正从运动员的专利走入寻常百姓家。
十年来,众多国际赛事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2011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曾在这座亲水的城市掀起浪潮。正如国际泳联主席胡里奥·马格里奥尼对上海世游赛的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届世游赛,国际泳联由此获得新生”,泳坛巨星、恢弘赛场,同样成为市民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相比震撼与感动,街头巷尾流传更广泛的一种情绪是跃跃欲试。
当年8月8日,东方体育中心室外跳水池“月亮湾”在短暂休整后对百姓开放,市民王建亮在第一时间就带着儿子来游泳,小朋友的兴奋溢于言表:“有好多世界冠军都在这里游过,感觉好荣幸!”龙年正月初六,“月亮湾”又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冬泳邀请赛。来自奉贤的77岁老人朱光武说:“我们奉贤冬泳队以前只有4个人,现在发展到200多人。有这么好的冬泳场地,谁不想来!”
幸福工程的建设500米健身圈惠及全市百姓
2011年底,上海在全民健身方面拿了块最大的金牌: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蝉联全国第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0%,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为82.1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第一来之不易。不仅反映了上海城市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上海多年来广泛推动全民健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幸福也非一夜降临。这枚市民健康金牌的获得,无疑是上海体育这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回报,是上海持续投入、“体育惠民”的缩影,更是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写照。
大渡河路长风公园4号门内,长风社区健身苑绿荫环绕,成为附近居民健身锻炼、活动筋骨的好去处。这片四五百平方米并不起眼的健身场所,是上海市第一座社区健身苑。与健身苑同时兴起的还有上海的全民健身节,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至今已坚持16年。每年的健身节,百万市民踊跃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外滩延伸到城市各处的运动场、健身苑,市民的健身习惯也从短暂的健身节辐射至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
与此同时,站在民生关注的高度,经多年投入和建设,一张较完善的市、区、街道(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服务设施体系网已然织就。自1997年起,市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连续多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作为幸福体育的必要条件,上海的健身场所已从长风社区大幅扩展开去。目前,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在户外建成社区健身苑点8204个、公共运动场324处786片,到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已成为青少年和白领的时尚选择,每年参与人次超过500万;而在室内,本市建成殷行、长征、通河和江川等一批高质量的社区健身中心,103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2条百姓健身步道,47座百姓健身房,并在郊区建成了17个百姓游泳池。
这不是生硬的数据。坚持体育服务市民、服务民生,建设500米健身圈,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就可到达综合性体育设施,打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已从规划与蓝图,变成了利民、惠民、便民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尤其是中心城区,500米健身圈如何造就?李毓毅说:“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千方百计地在建。”那么,在这个连停车都很困难的地方,500米健身圈的背后是个怎样的“千方百计”?
“体育与绿地可以结合,一方面保持绿地功能,另一方面群众的健身步道也能做起来。比如说,把石子路换成塑胶跑道,上面不走车,老百姓能在上面锻炼,跑道中央仍可以是绿化,而且绿化还能优化锻炼环境。据估算,上海中心城区围绕公园能够做100公里的健身步道。”李毓毅透露,体育与绿化部门正在共同努力。
除了新增场地之外,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所有可挖掘的资源上做足文章,相关部门也动足脑筋。目前,上海已有80%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未来5年,一早一晚,在市民最习惯锻炼的时候,走进身边的中小学校不会是奢望。
今年,上海还在500米健身圈的基础上启动了“30分钟体育生活圈”三年行动计划。可以想见,3年后的上海,任何市民若想学运动、玩体育、做体测,在30分钟的半径之内都能有处可寻。由此,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将不再停留于愿景。
幸福实践的创新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转变
10月5日,中秋、国庆长假中的一个夜晚,罗程和他的朋友们结伴来到位于复兴中路上的位育中学。晚上7点,这群多数已为人夫、为人父的男人们换上统一的队服,准时出现在排球馆里,他们要与位育中学的初中女生们进行一场友谊赛。对于这场“不搭调”比赛的由来,作为发起人的罗程说:“这是以赛代练。我们正为几天后的市民运动会最后一轮小组赛热身。”时间倒回1989年,刚进初中的罗程被选进十六中学校排球队,4年的初中生涯都与排球相伴,有的队友还入选过南市区少体校。一晃20余年过去,这帮早就走上截然不同生活道路的队友们重新聚首,再上赛场,纵然已是发福了身材,生疏了技艺。
全民健身节、大众体育节、市民四季大联赛,在上海,百姓参与的健身活动久已有之,市运会也已走过14届,为何偏偏首届市民运动会激荡起这帮男儿重温热血青春的热情?答案全在市民运动会的核心本质里:市民参与、竞赛为本、上海水平。
在2012年这个奥运年里,奥运金牌重要还是百姓健康重要的话题,照例被反复提及。而今年,上海体育交出一份焕然一新的答卷:市民运动会。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表面上多了一个“民”字,实质里,多了无穷意味。
过去的市运会,以各区、县、学校、企事业等为单位,意在选拔竞技体育人才,夯实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后备库。而现在的市民运动会,主打“民”字牌,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动员最广大的市民投身体育运动。
为了获得最大的参与度、影响力,市民运动会分5大类、50个大项、2399个小项,几乎覆盖了上海市民健身运动的所有形式。相比之下,轰轰烈烈的伦敦奥运会,也不过26个大项302个小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