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7 15: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才是小风子 于 2014-8-27 15:48 编辑
今天来聊一聊成都的河。这个我有比较足的发言权,因为我差不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研究成都地区河流特性和河道治理的内容。如果大家感兴趣,就让我慢慢介绍一下。
图为成都府南河,左边就是望江楼,算是成都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吧。望江楼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竹子。(可惜没熊猫!)关于望江楼,大家想起来的就是薛涛和元稹的故事。。薛涛一生爱竹,后来就在此修建了望江楼。远处就是著名的“九眼桥”。
在聊成都的水系之前,先简单说两句成都的路。别看成都现在的规划是有一、二环、中环、三环、一绕(第一绕城高速)等环装,道路分散像是蜘蛛网,但其实古代的成都道路非常整洁。像太原、西安、北京等古城一样,成都也是横平竖直的马路,只不过此“横”“竖”并非东西南北走向,而是顺时针错开了约30°。其实从建筑学采光的角度讲,这个城市布局才是科学的,而非北方严格的正东西正南北的走向。不信你们打开百度地图,看看成都一环内的路,是不是有很多并非严格的东西、南北走向,但是路口交叉全部是垂直正交。感觉成都在南方城市中似乎有着像北方城市一样的方正。它又不像江浙古城那样依水而建,玲珑但略显杂乱,因为成都的市区的河基本都是人工开凿的,而且各朝各代的河流不尽相同。
在古代成都是有城墙的,看地图可知,一环内左上角的那条河(府河)正是拐了90度向南流去,然后在地图上那个叫合江亭的地方,和另一条河(南河)合二为一,称为府南河,又称锦江,共同向东流走。90年代府南河治理(就像咱们太原汾河治理工程一样,卓有成效)市政府统一命名府南河为“府河、南河以及合江亭以后的原府南河”,均叫府南河。府南河就是成都的母亲河。从地图上看其走势,可以猜得到原来它们就是成都的护城河。可惜成都的城墙几乎被拆光,只留下一段在北较场附近,因为军区的缘故,还留有一截。所以成都也有非官方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指代成都市中心的东西南北,这个没有确切的说是那个地方,只是代表一个范围,东门理论上就应该是指东门大桥,南门指南门大桥,北门指北门大桥,这些桥在古代跨过的就是府南河。西门没桥,现在好多人说西门就是老西门车站,反正都只是形容的是一片范围而已。
府南河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历朝历代的成都水系不尽相同,有的新开挖有的被废弃回填,最后形成如今的模样。在古代,成都水系非常发达,商业繁荣,靠的就是走船。比如成都盐市口,就是古代在那里集中的盐市,那块儿原来也是河流。特别是唐代,南河水量巨大,水面宽阔,城内河道纵横、沟渠交织、池塘星罗棋布,是对当时成都的描述。直到元代1281年,马可波罗旅行到成都,在其游记《记行•成都府》一章中描述,成都“是一个繁华的大城。……许多河流环绕城的四周,并向各方面贯流城的里面。有几条河宽有半哩(约800m),……江上航运甚盛,我意在讲船舰非常之多。”可见当时之盛况斐然。(当然学术界有一派在质疑马可波罗的书全是编的,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
特别可惜的是,原来天府广场附近也是有人工河的,就是传说中的御河。明洪武年间建蜀王府时,在其四周开凿河道环绕,名为御河。由于建国初期城建指导思想的失误,在“十年动荡”时期成都城内金水河(除人民公园内一段外)和御河全部改建为人防地下工程。同时府河和南河的河道被挤占,河谷变窄,使得河道行洪能力只能防10~20年一遇的洪水,基本每年夏天,成都河边都要被淹。后来才有了成都府南河治理工程,将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可惜御河没有恢复,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地名去缅怀曾经逝去的历时,比如西御河街,顺成大街的地下商城,其实就是原来御河改造的人防地道。
成都的水系在北方来看都是很多的,但是和成都古代相比,已经非常萎缩。毕竟如今河道的航运功能已经消失。但是,就像太原的汾河一样,府南河依旧是成都的母亲河,陪伴成都人民经历过太多太多的历史和烽火,依旧流淌着哺育着这里的人民。成都的河道有比较宽的,比如府南河,是城市水系的干流;也有比较窄的,贯穿于市区之中,那些是府南河的支沟。成都市区的河基本是岷江水系的,也就是从都江堰分水而来的。大成都地区幅员辽阔,在金堂县、龙泉那里,那里的河都是沱江水系。成都水系主要还是以岷江水为主。在穿过成都以后,岷江流到乐山,在大佛脚下三江汇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也叫岷江,然后再流到宜宾,由岷江和金沙江共同汇成长江。而沱江,则是流经资阳、泸州等,最后才汇入长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