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505|回复: 88

[中江新闻]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9 2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索引号:        00298627-2/202404-00009        信息分类:        省府文件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成文日期:        2024/04/02

发文机关:        安徽省人民府                                        发布日期:        2024/04/15

标题:        安徽省人民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皖政秘〔2024〕72号                        关键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2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人民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来源:安徽省人民府办公厅

各市、县人民府,省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 批复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府
2024年4月2日

(此文有删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安徽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战略叠加区域,全域国土是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空间载体。
        作出重大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安徽省坚持以 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 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 重大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总体部署与安排,《规划》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指导约束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管辖范围内全部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国1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省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省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15612dhuhi 于 2024-4-20 10:53 编辑

第一节  自然资源禀赋


         地理区位襟江带淮。位于东经114°52′~119°38′、北纬29°23′~34°39′之间,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省、浙江省,西接湖北省、河南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距东海约300千米,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对内对外开放的前沿。

        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南北长约570千米,东西宽约450千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山区、平原、丘陵、圩区、湖泊洼地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52%、24.82%、29.01%、8.68%、7.97%。境内主要有大别山、黄山等山脉,最高山峰为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

        气候条件温和宜居。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以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为界,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介于14—17℃之间,无霜期自北向南、自山区到平原逐渐增多。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800毫米,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夏多冬少。

        河湖水系交错密布。共有2000多条河流,主要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淮河流经我省北部430千米;长江流经省内416千米;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发源于我省休宁县,境内全长242千米。全省湖泊580多个,总面积33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较大的有巢湖、华阳河湖群、南漪湖等,其中巢湖湖面面积779.5平方千米,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然与历史文化魅力独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大运河(安徽段),以及升金湖、牯牛降等自然保护地。繁昌县人字洞、和县龙潭洞等古人类遗址分布长江两岸,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省内汇聚了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拥有亳州、寿县、歙县、安庆、绩溪、黟县、桐城7座国1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100余处红色遗迹,拥有老子、管子、庄子、华佗、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历史名人遗迹。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耕地、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占全国2.6%,南多北少、丰枯变化大。矿产呈“北煤、中铜铁、南钨”分布格局,其中煤炭、铁矿、铜矿为优势矿种。生物资源种类多,动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巢湖等区域,我国特有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鱀豚主要分布在长江(安徽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强。农业生产适宜区9.8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皖北、江淮和沿江的平原地区以及东部丘陵和皖南丘陵区部分地区,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城镇建设适宜区10.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皖北、江淮和沿江的平原地区以及东南部丘陵岗地和南部山区的小型盆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15612dhuhi 于 2024-4-20 10:58 编辑

第二节  成就与问题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逐步优化。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区域协调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我省各区域城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吸引人口集聚,成为引领与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皖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沿江地区成为联接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重要通道;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打造为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集聚地。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包容共进的开发格局逐步形成。

         国土空间网络联结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302千米,居华东地区前列,铁路网密度364千米/万平方千米,其中高铁总里程2329千米,是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全省公路总里程23.6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904千米,“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777千米,干线航道网络逐步联通。运输机场形成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一枢五支”格局。能源设施不断完善,“一体化、网络化”现代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引江济淮建设世纪夙愿付诸实施,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持续完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安徽省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耕地保护难度持续增加。补充耕地难度加大,全省补充耕地潜力约2.1万公顷(31.63万亩),可恢复的耕地十分有限,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地域分布特征。现状耕地中难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7.9万公顷(118.42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河道湖区林区内耕地面积分别达0.9万公顷(14.01万亩)、7.0万公顷(104.41万亩),存在耕地分布与耕地适宜性区域不匹配的情况,亟需空间优化。


        生态安全基础不够稳固。受历史上围湖造田、江湖阻隔等人类生产活动影响,部分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存在生态退化、生境破碎等问题。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较高,省内仍有多种野生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皖北地区生态空间相对较少,且与农业空间交错分布;皖西、皖南和江淮的局部地区受水土流失等影响,存在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长江、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断面水质尚不稳定,局部地区存在土壤污染情况。


       城镇空间结构有待优化。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58.33%,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集聚效应逐步提高,但除合肥以外的中心城市普遍存在能级不足、辐射能力较弱现象。县城对于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城市间联系呈现“中心放射”特征,除与合肥市外,各市之间相互联系不足,大中小城镇互动不够,未形成协调互动发展格局。现有城镇空间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全省城镇人口密度0.8万人/平方千米,合肥市人口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千米,而部分市人口密度低于0.66万人/平方千米。同时,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空间安全韧性有待提升。


        部分国土空间功能受损。皖北地区兼具国1家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的定位,采煤沉陷影响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2020年采煤沉陷区7.2万公顷(108.4万亩),其中耕地3.05万公顷(45.73万亩),预计到2035年,采煤沉陷区将扩大到14.3万公顷(213.75万亩),新增沉陷耕地2.6万公顷(38.82万亩)。部分采煤沉陷区位于城镇内部及周边,影响城镇布局。全省废弃矿山损毁土地1.4万公顷(20.3万亩),集中分布于皖北和沿江地区。皖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对城乡建设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城镇和村庄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品质需要提升。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民群众需求不匹配,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亟需提升,空间安全韧性有待增强。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存在偏差。公共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较低,尤其是交通设施、停车设施空间不足,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社区生活便捷度不够。县城高楼林立,村庄布局散乱,现状空间宜居性较差。自然和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不够,多样性、独特性彰显不足。

       资源利用粗放现象仍然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7.5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5512,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国1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地均税收373.5万元/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4%;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低效闲置用地现象,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建设用地496平方米,户籍人口人均建设用地282平方米,均超出国1家标准。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

       资源空间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水土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皖北地区以全省16%水资源和29.6%土地承载近一半人口,皖西和皖南山地较多,适宜城镇建设的空间相对有限。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少农村多,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仅26.04%,而人口城镇化水平达58.33%。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需不断优化。

       国土空间联结水平仍需提高。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至沪苏浙、长江中游等周边地区的部分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饱和。机场总量不足、覆盖范围不广。航道畅通水平有待提升,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仅占31.2%。区域和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跨区域对外联通通道不足,设施网络衔接不够顺畅。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全省骨干引调水工程体系尚未建成,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防洪体系仍需完善。电网结构与智能化水平亟需优化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注入新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生态保护投入持续增加,有利于国土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生态修复,有利于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等建设,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创造新机遇。

         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供新契机。国1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形势有利于加强我省与沪苏浙和中部其他地区合作,构建东西互济、双向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


        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创造新条件。随着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持续推进,我省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合肥综合性国1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利于资源能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有助于转变国土空间利用方式,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乡村获得新发展机会,将重塑城乡空间形态,促进城乡功能完善和空间融合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仍面临挑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土空间品质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人民共同富裕的需求与区域差异的矛盾,消费多元化、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变化,国土空间治理和空间供给需要适应“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新要求,要在城乡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更多更优的要素保障。

        发展需求与资源约束统筹难度增加。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外出人口回流,对资源提出更多需求。城镇空间发展方向与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高度重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仍存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扰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规模驱动、粗放利用的空间开发模式,但部分地区粗放扩张发展观念尚未根本扭转,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对统筹保护与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潜在灾害对国土安全产生威胁。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洪涝、干旱、生物病虫害、病毒传播等灾害风险加大,粮食、水资源、能源和生物安全风险增大,对城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崩滑流危险性高,皖北地区因矿产开采和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陷和沉降等问题,沿江、沿淮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全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内有1409.57平方千米居民点。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安全韧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围绕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的奋斗目标,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策略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精神,全面落实 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向国1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空间需求,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为我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提供空间保障,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基本策略


        强化底线约束。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持“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支持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坚持总体国1家安全观,筑牢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完善国土安全基础设施,增强安全韧性。

        践行绿色低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严格实施资源总量和强度管控,优化产业、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等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系统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强化集约集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定地、地随人走,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优化城镇布局,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促进要素向城镇高效集聚,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

        提升空间品质。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优化城乡国土空间结构,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彰显国土空间魅力和特色,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空间。整体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促进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与城乡空间融合。

        开放畅联互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优化物流网络、绿色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与沪苏浙等周边区域协调互动,提升省内国土空间开发轴带及其周边地区联通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形成智慧高效、联动开放、共建共享的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系统治理。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各要素系统治理。发挥“多规合一”整体优势,积极协调人、地、产、城、乡关系,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统筹保护与发展,在多目标平衡中抓要害、守底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全面形成优势互补、底线牢固、竞争力强、品质优良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筑牢基础,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

         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如下:

         保护与发展协同并举,为建设底线牢固发展动力强劲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空间支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粮食、生态、能源资源等安全底线更加稳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国1家战略部署的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有力空间保障。

         农业空间更加优化,为建设安全高效共同繁荣的新时代现代化和美乡村提供支撑。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农业农村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景观特色更具魅力。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115.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7143.56万亩。

        生态空间更加稳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夯实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得到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1.96万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不低于8%,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不低于国1家下达任务,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0.24亿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15612dhuhi 于 2024-4-20 11:14 编辑

         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为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提供保障。城镇体系和布局更加优化,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形成城镇建设用地更集约、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地域特色更彰显、要素保障更高效的新局面。

        空间联结和保障更加完善,形成协同高效、安全韧性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城镇化质量、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沪苏浙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之间联动协调,各领域之间协同高效,城乡之间高度融合。水安全保障、综合交通、物流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支撑能力更强。

       国土空间更具魅力,徽风皖韵特色彰显。建成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景区、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地。地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自然山水特色更加突出,历史人文魅力彰显。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更健全,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更有效,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更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功能更健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土空间治理的创新力稳步提升。





        到2050年,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高质量生活的美丽家园,全面支撑建成  现代化美好安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5
2035
属性
1
耕地保有量(万亩)
≥8115.00
≥8115.00
约束性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7143.56
≥7143.56
约束性
3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平方千米)
≥1.96
≥1.96
约束性
4
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
≤1.30
≤1.30
约束性
5
自然保护地陆地面积占陆域国土空间比例(%
≥8
≥8
预期性
6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273.80
依据国1家下达任务确定
约束性
7
森林覆盖率(%
≥28.06
≥28.06
预期性
8
湿地保护率(%
≥55.00
≥60.00
预期性
9
水域空间保有量(亿亩)
≥0.24
≥0.24
预期性
10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
≥24*
≥40*
预期性

注:*的为累计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6 09:24 , Processed in 0.08772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