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上海市政府此前印发的《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未来上海发展目标定位已经明确——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了《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系列课题研究,该系列课题近日结题。
其中,在获得A级评定的“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成果中,对功能性机构集聚能力进行测评,该测评有近50个指标共同构成,在上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香港、北京、首尔9个参与测评的城市中,上海的测评总分垫底。
早报记者昨日就此专访了课题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现代服务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信康,对于有关上海要如何才能成为“全球城市”、上海在成为“全球城市”发展道路上有哪些“短板”等话题,陈信康谈及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上海为什么要作“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陈信康表示:“传统的城市发展研究主要是从城市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的角度作研究,‘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课题主要是从城市网络体系的角度作研究。”
陈信康以“摊大饼”来形容传统理论主要研究核心外围的发展模式,“当中是市中心,然后,城市要发展便向周边扩,然而,交通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大部分的配套依然是集中在市中心。”陈信康说,如今城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这种核心外围形式,以网络和节点的形式,也就是说,城市和城市之间地区资源和地理邻近性的区位优势让位于节点的能级连通。城市体系像一张网络一样,各个网络有节点,这个节点集聚资源和辐射资源能力的大小决定城市的地位。“所以,我们要研究城市网络资源拓展,而城市网络资源拓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功能性机构的集聚,如果城市网络节点能级大,功能性机构就集聚多。”
“全球城市一个标志是大量的功能性机构在此集聚,因为集聚了以后实际上是体现了对资源的支配和控制力。”陈信康表示,“也就是说,控制和支配的主体是功能性机构。功能性机构能在此集聚,城市的能级也就体现出来了。”
功能性机构集聚:
全球9城测评上海垫底
东方早报:什么是功能性机构?哪些属于功能性机构?
陈信康:所谓功能性机构,通俗讲,从经济功能角度来讲,最简单的理解是跨国公司总部。
但是,一个城市发展,除了经济功能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如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活功能等,像这种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功能、生活功能都有一个主体,这种主体我们就称之为“功能性机构”。
东方早报:上海的功能性机构集聚情况怎样?
陈信康:我们主要做实证,我们通过量化研究,把一个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关系用量化把它证出来。
我们对上海功能性机构集聚的能力做了一个测评,这个测评用了近50个指标,跟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北京、首尔、东京等8个城市对比,按照官方提供的真实的数字,进行测评,这个测评下来,上海是处于最后一位的。
怎么建设:
上海要占据3个腹地
东方早报:上海和北京相比差距在哪儿?
陈信康:北京是首都,从中国的制造业500强、服务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来看,实际上,它们总部最多的是在北京,上海的总部相对来讲是排在北京的后面,中国的500强集聚,上海还没有做到最佳。而且,我们认为,以中国现有的制度,高度的中央集权,作为首都,北京有“先天优势”,北京如果按照它现在势头发展,会加速发展。不过,上海有一点是超过北京的,上海作为国际交流的窗口,这一点,上海是比北京领先的。
功能性机构集聚和城市创新能力直接有关。营商软环境涉及到居住环境、交通等。功能性机构集聚首先是人的集聚。上海在营商硬环境是超过北京的,但是,在创新以及包括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营商软环境上比北京差,因为我们的服务业落后于北京,上海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近60%,而北京已经达到80%以上,所以,北京的结构相对合理。
东方早报:上海如何更好地建设“全球城市”?
陈信康:研究的结果说明,上海有很大的希望成为全球城市,因为功能性机构的集聚涉及到三个腹地,一个是基础腹地,即长三角,长三角是中国整体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区域,接着,我们上海有长江经济带,然后,如果要扩展到国外的话,正好有“一带一路”,所以,我们认为,基础腹地是我们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战略腹地是我们的“一带一路”;最后,就是全球腹地。
接下来,上海要走的是“一带一路”这样的一个战略腹地。如果能把“一带一路”的战略腹地占据的话,那么,成为“全球城市”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补缺建议:
不能只看重全球500强
东方早报:上海建“全球城市”尚有“短板”,那么这次研究得出的“补缺”建议有哪些?
陈信康:我们认为,把握功能性机构集聚的趋势很关键,今后功能性机构集聚的趋势是新兴经济体整个经济将超过七国集团,新兴经济体的功能性机构数量将快速增长,这些机构本身有集聚的特征。
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要设法让中国的500强在上海落户。上海一直偏向于引进外国的跨国公司总部,而且,外国的跨国公司总部中特别强调欧美国家的,既忽略了中国本土的500强,又忽略了新兴经济体的500强,由此看来,上海要改变。
所以,我们提出“双轮驱动”,即中国本土的500强和国外500强要并重,同时,我们要考虑让他们在上海集聚。
从补短板角度来考虑,今后的城市网络资源不仅是经济资源,它也涉及到文化资源、创新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智力资源,它们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多元化同时考虑,考虑引进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资本、智力资本,如上合组织的总部、金砖国家的银行等要能在上海落户,它们的落沪能吸引其他的功能性机构集聚。
上海的“短板”主要是集中在高等教育绩效较低,上海高校很多,但它的绩效明显较低,表现在人才的培养效率不高,这个人才培养除了本土的人才之外,还有留学生数量和质量远低于北京。其实,这些人培养出来以后,有可能在城市集聚,那么,这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就丰富了,国外的功能性机构用人有了充足的供应。所以,我们培养留学生的质量要提高。
此外,功能性机构的集聚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畅通,信息交流越充分,功能性机构集聚越有可能,所以,上海要扩大国际性的交流,这个国际性的交流是全方位的,如上海要多举行国际上有影响的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各样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得越多,政府的组织能力越强,最终,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营商软环境相应的也能改进,弥补上海营商软环境相对薄弱的短板。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