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7 19: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luice 于 2015-2-27 19:45 编辑
19世纪60~90年代,上海租界体系基本定型,上海大城市特点逐渐凸显,社会经济未定发展。期间,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3次精工上海,战事主要仿生在外围地区,对上海地区产生不小影响,对上海县城和租界影响不大。
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租界面积逐步扩展,是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积分别达3.35万亩和0.21亩。
会审公廨的设置,对上海政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同治三年、八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会审公廨先后成立,后法租界也效法。这一制度的确立,使租界当局对华人有了司法审判权,使得租界更像“国中之国”。英、美领事夺取中国人在租界的司法权,是领事裁判权的扩大,是近代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藏污纳垢之所的主要原因之一,客观上也是日后革命党人得以开展活动、各种意识形态思想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
经贸方面,从以国内埠际贸易为主转为以国际贸易为主。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进出口贸易为广州的七分之一,到咸丰五年是广州的两倍,取代广州的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年均更占全国一半以上。近代金融业开始出现。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三年第一家外商银行、中资银行汇丰银行分行、中国同上银行先后开办。
工业发展,19世纪中后期,船舶修造业、军事工业、纺织业,领先全国。同治四年,江南制造局创办,其枪炮制造水平、金工技术,在全国坎称一流。光绪二十五年,工部局电气处安装当方最大的新型水管式锅炉。
航运业发展,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商旗昌央行,英商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货轮开始进入上海。同治六年,有外轮34条,吨位在570~1040吨,据远东港口城市首位。十一年,首家中资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近现代民族运输业由此起步,促进上海成为全国航运中心。(现代上海定位是有依据可循的。)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到任,标志上海正式开埠。领事馆最初设于县城内一户中国商人家中。当年,从广东来了最早的一批英国洋行: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宝顺洋行、和记洋行、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 & Co.)等,他们发现上海是五口中最靠近丝绸和茶叶产地的一个港口,看好它的发展前景。当时中国主要的供出口的生丝是产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附近的辑里丝,从南浔到上海的内河航运极为便利。英国领事和上海道台宫慕久经过协商以后,划给英国商人经商居住的地段是县城以北的黄浦江西岸,从洋泾浜(1916年填没成为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向北到李家庄(今北京东路)的一片荒滩——外滩,不久,沿着江边供纤夫拉纤的泥泞的道路旁,建成了最初的一批洋行建筑,一般为2层外廊式建筑。李家庄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上则建起了英国领事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