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dingdangmaook

[龙城轶事] 给《太原晚报》写的稿件《街巷阡陌记龙城》今天起陆续刊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马驰骋晋阳地
                               郝波 文/摄
    马自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无论是生产运输,还是战争出行,马都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马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自然,每个地方也就或多或少地有了与马有关的地名。太原全市范围内带“马”字的街巷、村庄、片区、山川等地名大约有70多处。
    老城内外的“马街巷”
    多马巷
    多马巷现位于东缉虎营西口北侧。相传明朝年间,广昌王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蹿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王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时被吓得人仰马翻,仓慌失措地望西而逃,最后在一条巷子里躲藏到了马的背后,才算避过一劫。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巷子叫做躲马巷,也叫马驹巷。在清末民初,躲马巷渐渐讹传成了多马巷。马王庙
    马王庙位于柴市巷中段西侧。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称马王庙巷,解放后称马王庙。据《太原市南城区地名志》“马王庙”条记载:“马王,即马头娘,蚕神也。……这里因建有马王庙,故名。”但是据文史专家王继祖先生考证,太原的马王庙供奉的并不是蚕神马头娘,而是道家尊神“灵官马元帅”,即老百姓常说的“马王爷”。因马王爷执掌求子、财运、仕途,曾“闹天宫,闹人间、闹地狱,着实厉害得很”,所以民间广修“马王庙”,对其顶礼膜拜,寻求庇佑。作为文物的马王庙在拆除前是清代建筑风格,庙坐西朝东,有门楼、前殿、后殿、前后院厢房等殿堂18间,占地面积529平方米。前殿、后殿均为硬山顶,琉璃剪边,在20世纪90年代拆除,作为街巷名的马王庙也同时消失。上马街
    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与桥头街隔路相望的上马街因皇庙而得名。明朝每逢祭祀之时,太原的文武官员须从皇庙西巷北口下马下轿,向南穿过巷子入庙祭祀。祭祀完毕后,则从皇庙东巷南口向北直行,然后上马上轿离去。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下马的地方叫作下马街,将上马的地方叫作上马街。清代改皇庙为万寿宫,凡去万寿宫祭祀,均由万寿宫街直入,不必再上马下马。于是,上马街和下马街合二为一,统称为上马街。饮马河、饮马巷
    饮马河既是河道名,又是街巷名,在旱西门街西段南侧。明朝时,这里地势低洼,积水成河,又与西后小河相通,人们常到此处饮马,遂称饮马河。传说,明初晋王府护卫军、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清朝的驻军都曾在此饮马。民国时,河道干涸,附近居民遂填沟建宅,形成街巷后,亦以“饮马”命名,称饮马河街和饮马巷,解放后,饮马河街简称为饮马河。现在在旱西门街南侧标有“饮马巷”的路牌实际是错误的,这里是饮马河,真正的饮马巷在小新街街北侧。马道坡
    马道坡西起敦化南路,东至东山煤矿,是市区通往东山和寿阳县的一条主干道。这里原先是一条沙河的河槽,明末清初,有户姓阮的在此居住,取名阮家湾。后来,因城中居民用煤多来自东山,阮家湾便成为东山煤炭进城的一条干道。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马车,加之阮家湾这一段东高西低,形成坡状,所以人们称这段路为马道坡并流传至今。赛马场、养马场
    赛马场和养马场严格地说起来并非街道名,而是两个片区名,它们的诞生还与一段屈辱的历史有关。1937年太原沦陷后,日军在东城门外的道场沟、剪子湾等村西的一片叫将台坪的耕地上修建了养马场和赛马场,在此饲养军马,赛马娱乐。赛马场有时还用作屠杀抗日志士的刑场,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在这里或被枪杀,或作为训练新兵用的“活人靶”被杀害。在今敦化南路60号院还有一处古建筑叫观马亭,在太原沦陷后,这里成了日寇军官观看新兵拿战俘练刺杀的地方。
    与马无关的“马路”
    太原的街巷地名层级中有大街、街、路、巷、条、里,其实在“路”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通名——马路。马路并非马走的道路,更不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简称。在过去,马路可不是随便叫的,只有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有沥青铺涂在上面的路才可以叫马路。因为这种铺路方法是由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的,后来中国人便把这种路用其设计人的姓氏命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在太原,“马路”主要集中在原来的兵工厂附近和黑土巷附近。兵工南马路
    在胜利街的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兵工厂,是阎锡山主要的兵器制造场所。环绕工厂的几条道路也就分别以“兵工马路”来命名。如,兵工东马路、兵工南马路、兵工西马路、兵工中马路。不过除了兵工南马路至今仍存外,其他几条马路都已分别合并进了胜利街、解放北路、五一路。黑土巷诸马路
    东山盛产煤炭,这些煤炭被运往城内的道路除了马道坡外,还有就是黑土巷。因当时道路崎岖不平,马车运送的煤炭难免撒落,日久天长,地面便被黑煤面染成黑色,黑土巷因此得名。解放后,居民在此建设宿舍,形成了五横三竖八条道路,于是,人们便以黑土巷加方位词或序数词来命名这些道路,如黑土巷东横马路、黑土巷西横马路、黑土巷中横马路、黑土巷一马路、黑土巷二马路、黑土巷三马路、黑土巷四马路、黑土巷五马路。除了黑土巷一马路并入到五龙口街外,其他七条马路虽然地名尚存,但由于片区的改造,实际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此外,还有双塔一马路、双塔二马路、东山马路也是以“马路”作为通名的道路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城区内“马村庄”
    小店区的大马、小马、南马、马练营
    大马村,本为马村,实际为明代养军马之地,是京西官道必经之地,后为了与南边的马村区别,分别更名为大马村和小马村。现有以小马村命名的小马西路、小马北街。
    南马村亦称马村,因相对于北面的大马村、小马村而称南马村。南马村地处汾河东岸、潇河南岸,水丰草茂,是明代饲养军马之地,故名马村。几十年前,村东尚有拴马桩,拴马桩南有饮马坑。
    马练营村相传原为宋朝平晋县的屯军教场,也是操练军马的营地,故名马练营。现有以马练营村命名的马练营路。迎泽区的马庄
    此地古时牧草丰茂,曾为牧马之地,故名。村内曾建有芳林寺,为太原城南第一胜景,后芳林寺大殿被迁往晋祠奉圣寺重建。马庄以西曾有万马街,因连接马庄与万山沟而得名,后并入万山沟。现有以马庄村命名的马庄南街。杏花岭区的淖马
    关于淖马村来历有三,相传隋末李渊巡山至此遇雨,马匹陷入泥淖,只得从坡前返回,故名。一说宋朝呼家将作战时路经此地,不巧遇大雨,马匹陷入泥淖之中,夜宿烧窑洞中(当地俗称呼呼洞),故名。又一说明末李自成攻太原时,也在此地遇大雨,马匹陷入泥淖中,故名。尖草坪区的马坡、马头水、马吉掌、马角
    马坡村原名马家坡,相传汉朝时,有马姓家族最早定居于此,故名,后人简称为马坡。
    马头水村来源颇多,其一,村南山沟里有洞窟,窟壁中有一突出部分形似马头,窟内有泉水,村民称此泉为马头水,后村名亦名马头水。其二,相传古代此处无水,村民吃水须用马从甘草峁山沟中驮来,因此村名“马驮水”。后在村角山沟中挖出一眼泉水,汇为小潭,村民在此饮马时,水中可映出马头倒影,人称此潭为马头水,后村名亦改为马头水。其三,相传从前曾有人拴马于山沟的低洼处,马不停地用蹄刨地,村民奇怪,在此深挖,得一泉水,遂命名其为马头水,村名亦名马头水。
    马吉掌村原名李家庄,村中多种大麻,每年秋季,村名在山沟积水处沤麻秸、剥麻皮,麻秸到处堆积,人称此处为“麻秸港”,后谐音讹传为马吉掌。
    马角村原名马橛村,因村中立有一根木橛,供骑马来此催租、要债的宋地主拴马之用,因当地土话“橛”“角”同音,逐渐演变为马角村。万柏林区的前石马、马圪台、马矢山
    前石马村本名石马村,相传此处有一座古坟,有杨姓村民在此守坟,并将家属迁来定居,后在此垦荒时挖出石马等陪葬品,故名石马村。后有张姓村民在石马村北建村,亦名石马村,为了区别,先建之村为前石马村,后建之村为后石马村,后石马村于20世纪60年代已并入前石马村。
    马圪台村位于山梁之上,南邻深沟,从沟底上山,道路十分陡峭,形如台阶(土话为圪台)。相传有人骑马路过此地,竟然能策马登台,拾级而上,故名马圪台。
    马矢山村原名马矢角村。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姓马的外地人来此打猎,因其用弓箭射杀鸟兽,人称其箭为“马矢”。他终年出没于山角上,因而人称此地为马矢角。此人定居后,即以马矢角为村名。后村人认为“角”字不祥,改名为马矢山。晋源区的马坊
    马坊村在西山柳子峪内,相传此地为春秋时期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的养马之所,故名。
    郊县市的“马地名”
    放眼全市,带有“马”字的村名、山水名更是数不胜数。
    古交市有马兰镇、歇马村、马连岩村、马家滩村、马连咀村、马家峁村、马家山村、马店咀村、马头山村、走马岭村,以及马鞍山、马刨泉、马心背等。
    清徐县有马家坡村、东马峪村、西马峪村、马家庄村,以及马鞍山、马名山等。
    阳曲县有马驼村、马家坡村、马家庄村、马头村、马坡村、马圈村、走马岗村、马铺村、马儿岩村、马驹堰村,以及马鞍桥、马耳山、马头山、马掌山等。
    娄烦县有策马村、老马坪村、走马湾村、马家岩村、马家庄村、马道沟村。
    这些“马地名”也基本都与马的形状、马姓、牧养马匹、马的传说等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版面所限,稿件有删减,奉上原稿)
六个区有三个与花木有关
    中国有800多个市辖区,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区名为三个字的并不多,其中以花木命名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这屈指可数的三字花木区名中,我们太原就占了三个,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个区名里竟然就涵盖了草、花、树。
    尖草坪
尖草坪,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一块长满了尖草的草坪。“尖草”是什么草?据《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记载是“叶尖带刺的野草”,然而似乎并没有一种草就叫“尖草”。其实,“尖草”为“菅草”之误,菅草是一种生长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或林缘向阳处的叶长根坚的常见草,可能是由于“菅”字生僻,所以后来误传为“尖草”。在民国以前,这里是荒丘野坡,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北炼钢厂的建立,工人和商贩陆续在这块“草坪”上开荒建房,这里才逐渐有了居民。此后,由于太钢的扩大,这些“草坪”上或建起了厂房,或盖起了宿舍,形成了街道,其中最大的一条主街就在1955年被命名为尖草坪街。此后的尖草坪街办、尖草坪区与此一脉相承。以尖草坪命名的街巷还有尖草坪南巷、尖草坪北一巷~尖草坪北四巷。
杏花岭
与屌丝尖草坪比起来,杏花岭可算是个高富帅。此地原为宋朝太原城外的山脉,地势较高,形成山岭,明朝太原城扩建后,并入城中。因为这里多植杏花,风景优美,所以成为了晋王府的花园,杏花岭也由此得名,并从一个园林名发展成为街巷名,再到街道办事处名,直至成为了一个城区名,同时,它还是太原众多老地名中不加通名直接以专名称呼的街巷名。在这之后的600多年里,此地虽然先后被学校、军队、侵略者、运动场占据,但是始终都是太原城内一块大面积的绿地,然而这块太原城的绿肺还是消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因杏花岭得名的街巷还有杏花巷。
万柏林
“一万个德国首都。——打一太原地名”这是网络上一条“霸气”的谜语,谜底就是万柏林。不仅如此,万柏林还和并州、窊流成为太原最易读错的三个地名。其实,只要了解万柏林的来历,就不会将其与柏林联系起来,更不会读错。万柏林本名万柏陵,相传是阎锡山为自己选定的风水宝地,盖因此地林木稀疏,所以阎氏准备在此栽种万棵柏树,用作百年后的陵园,万柏陵也由此得名。后因国共内战,阎锡山仓皇出逃,万柏陵空有其名,当地居民嫌“陵”字晦气,便改为万柏林,现有因此得名的万柏林路。不过现今此地并无柏树,遑论万棵之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传,阎锡山小名万喜子,故将“万”字嵌入地名,以图留名。“进山中学”里有他的名“锡山”的“山”字、“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里有他的字“百川”的“川”字大概也是这个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有名的花木地名
    太原知名度最高的花木地名其实并非这三个区名,而是得名年代相差900年的柳溪、柳巷和桃园。
柳溪
1025年,陈尧佐任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他下令在东岸筑起长堤,又引水于堤内蓄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植柳树,形成园林,取名“柳溪”,柳溪也成为了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正因此,其时的太原也就有了“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元末,由于年久失修,美丽的柳溪逐渐泥沙淤积,岸边草木也渐成残花败柳。至明朝中叶,洪水冲毁堤坝,500年园林终成废墟。解放前夕,这里已是一片荒地。1954年,十三冶公司在此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1958年铺沥青路面,当年7月15日,正式将此街命名为旱西三巷。1982年6月18日,因处柳溪遗址,又更名为柳溪街。如今的柳溪街绿树成荫,由于植被覆盖率高,已是太原有名的林荫大道。
柳巷
    柳巷之于太原,正如王府井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关于柳巷得名的来源,即柳老太太掩护常遇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因为这个故事并未出现于史志古籍,只是口口相传,令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柳巷的记录就是1408年编纂完成的《永乐大典》卷五二〇一中的“元坊名……皇华坊(即小柳巷)、澄清坊(即大柳巷)”。小柳巷即今柳巷,大柳巷即今西肖墙和上肖墙。现以柳巷命名的街巷还有柳巷南路。
    桃园
相比于得名数百年的柳溪和柳巷来说,得名仅80多年的桃园可算是个小弟弟。这里原为荒滩堤坝,明清时曾设演武场。1930年,城内有人出资在此种植树木,尤多桃杏,方圆百亩,四周土墙,设东门,南有土路,通水西关。每逢春暖,桃杏花开,色彩诱人,芳香扑鼻。城中的红男绿女都来此地游赏,而且游者踊跃,时人称桃花园,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景致。然而解放战争时,阎锡山为给军队空投食物,将这里的桃杏树全部砍伐。解放后,此地又兴建市委宿舍,楼群林立,形成道路,因在原桃花园旧址,故名桃园北路。迄今为止,以“桃园”命名的街巷共有23条之多,仅次于有26条派生街的义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以花卉命名的地名
    铁菊巷
    铁菊巷原址位于坡子街西侧,东与北仓巷斜对,多年前因龙潭片区改造而消失。相传明朝成化年间,有两户居民在此建宅,一户是铁匠,一户养菊花的花匠,故名。不过,铁匠铺和花店挨在一起感觉怪怪的,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说法,传说铁匠打铁时铁水飞溅,犹如菊花盛开,人称“铁菊花”,人们为了褒扬铁匠的技艺高超,便命名此巷为铁菊巷。后有派生的铁菊东巷、铁菊西巷及铁菊头条、二条、三条。
    杏林
在老城外的桃园附近,与桃园相对的还有杏林,据说桃花园中除种有桃树外,还广种杏树。后在命名与“桃园某巷”相交的巷子时,便以“杏林某条”来命名,也算保留了老太原的一处回忆。以杏林命名的街巷有杏林一条~杏林七条,这也是太原唯一一处派生街名的序数词超过“六”的地名。
桃杏街
除桃园和杏林外,在白家庄街办还有一条桃杏街,此街因桃杏村得名,桃杏村又得名于该村早年间种植桃树和杏树较多。
新兰路
新兰路因连接新城和上兰村而得名。古时此地河滩之中马兰花茂密,故村庄得名兰花村。后河滩被淹,兰花绝迹,改名兰村。为别于村东南之另一个兰村(下兰村),故称上兰村。
花园后
花园后泛指位于尖草坪北宫花园后面的一块住宅区,是一处以花卉泛指的地名。有花园后街、花园后南街等派生街六条。
除此以外,太原其他以花卉命名的地名都为虚指,只是采用了花卉的美好寓意,并非此地真有此花。如兴华西小区的菊花巷、玫瑰巷、米兰巷、牡丹巷、芙蓉西巷、芙蓉中巷、芙蓉东巷,兴华南小区的竹园、杏园、荔园、梅园,以及西流村附近的花溪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以树木命名的地名
绿柳巷
绿柳巷和大名鼎鼎的柳巷虽仅一字之差,但是知名度却相差甚远。绿柳巷南起后营坊街,北至北大街。原本为靠近黑龙潭的湿地,相传1912年有河北人迁来此地居住,并广植柳树,一度绿柳成荫,取名绿柳街,后改为绿柳巷。因其得名的还有绿柳头条、绿柳二条、绿柳东巷。
唐槐巷
唐槐巷是条很诡异的地名,因为据《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2008年版)》记载:“唐槐巷北起狄村街,向南折东至狄村东街。”然而按图索骥找到的却是狄公巷,也就是说,唐槐巷和狄公巷是一条街巷!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槐巷的解读,因为在整条狄村街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唐槐。无论是唐槐公园里的有着1300年历史的狄母手植槐,还是狄村东街的三株唐槐,都为唐槐巷的得名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此外,在经济区还有一条唐槐路,此路为新建道路,既与狄村相隔甚远,又无唐槐长于路旁,其实只是和与其相邻的唐华路、唐明路一样都是附会嘉言而已。
劲松路
劲松路早年为空地,1978年建成山西省休干所后筑成此路,曾起名休干所路。后改为夕明庄,取自叶剑英《八十抒怀》诗中的最后一句“满目青山夕照明”。但是有人认为“夕明”二字不妥,又因道路滨临汾河,改名为滨河路。1982年,因在汾河堤岸上新建滨河路,又取毛泽东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改为劲松路,比喻老干部似苍劲挺拔的青松,仍以有生之年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另有劲松路的派生道路劲松北路。
柏杨树街
柏杨树街因柏杨树村得名。柏杨树村原名白杨树村,相传早年间村南有两颗粗而高的白皮杨树,村名因此而得。后因村中不仅有杨树,还有柏树,故改名柏杨树。另有柏杨树北一街、柏杨树北二街、柏杨树北一巷、柏杨树北二巷等派生街10条。
槐荫东街
槐荫东街位于柴村,西起迎宾北路,东至亨通北路。因路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槐荫西街。
红枫一巷
红枫一巷位于柴村,北起昌盛西街,南至希望西街。原名影后街,因位于区电影院后而得名。后因毗邻崛(山围)山,而崛(山围)红叶为太原古八景,故取红枫来命名。另有派生街红枫二巷。
椿树园一巷
椿树园一巷东起铁三局洗净剂厂,西至太榆路北段。因此地在民国时期有一处椿树园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椿树园二巷。
葡萄园
南起南沙河、北至双塔寺街的葡萄园在解放前是一片空地,1953年由山西日报社占用开辟为果园,以栽植葡萄树为主,故名葡萄园。后取消果园,建起宿舍,形成了一条小巷,仍命名为葡萄园。
紫竹巷
紫竹巷位于西流村附近,西起和平北路,东至鑫源路。由于太原并非紫竹适宜生长的地区,所以此地应该也是采用了紫竹的良好寓意而命名的虚名。
此外,与树木有关但是并未实指的地名还有森园街、森园南街、晋阳街小树林一巷、晋阳街小树林二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1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民生,希望都有好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1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8# vivalavidalc

前些年,著名电影艺术家陈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用纯正的老太原话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太原的成长经历时,特地提到他在泰山庙捡炓炭的日子,辛苦并快乐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17: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7# 李吉子


    终于知道炓炭的炓咋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7: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李吉子


    终于知道炓炭的炓咋写了
vivalavidalc 发表于 2014-4-3 17:01



    我也一直以为是燎炭,只不过是太原人读成四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1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坛子里人才济济,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8 02:25 , Processed in 0.07933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