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在太原的街巷,2500年的历史遗痕镌刻在城市不老的容颜上,众多饶有趣味的街巷名称便是这座古城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太原市进行了街道地名普查,全市街巷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多条增至现在的900多条,其中沿用历史名称的有299条;保留上世纪50年代命名的有63条;确定群众俗称的有323条;新命名的有21条,由此改变了过去那种有街无名,有名无街,街名不一,不易找寻的混乱现象。然而,自2001年开始,太原市持续进行旧城改造,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和锤钎的叮当,不少老房屋、老街巷成片地消失;旧街道合并、改造,不见踪迹;新道路出现,改名更张。怎样才能挽留住这些凝聚了百年沧桑的城市印迹?
太原街巷得名,追本溯源之
以历代驻扎兵营而名
校尉营校尉营是明代晋王府的禁卫校尉驻地,后袭用为街名。今有东、南、西、中校尉营。
精营街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明晋王府宫城废墟上修建营房4000多间,驻扎清绿营兵,称精骑营。久之,此地即简称精营。以精营而命名的街巷,清末有精营街、东营房,民国时有精营东边街、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横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今有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大濮府大濮府位于桥头街北侧。今传为明晋王子孙有封为大、小濮王者开府于此,故名。然《明史》及方志均未记载有大、小濮王之封。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营坊街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时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前所街东至云路街北端,西与棉花巷相接。明代,设有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守卫太原城。前所街为太原前卫指挥所驻地,故名。清末即称前所街。另有右所街,为太原右卫指挥所驻地,今已消失。
大营盘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
二营盘、三营盘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三营盘。太原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命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大街。
北营以宋平晋城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
坞城路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
教场巷始名于清朝。当时是清代“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教场、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家属宿舍大院。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一度名
与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的街巷
米市街旧时卖米的地方。
活牛市街旧为买卖牛的市场,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国称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南市街北接活牛市街,南接大南门街。清代称南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麻市街因街内旧为买卖麻及麻制品的市场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门前。旧有太原市布业同业公会、太原市药材同业公会及利和银行、蔚成德药房等。1955年麻市街并入解放路。
估衣街即今鼓楼街西端一段街道,东通帽儿巷,西通解放路。古为专卖旧衣服的集中地,因称估衣街。1963年并入鼓楼街。
羊市街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
柴市巷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
棉花巷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
麻绳巷旧时住户多以编、售麻绳为业,故名。1956年并入柳巷南路,今已不存。
盘碗巷位于今府西街南侧,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相对。旧时以销售盘碗等生活用品而名。1931年并入府西街。
砖瓦巷因古时为销售砖瓦等建筑用材的街巷,故名。1955年并入北司街。
纸巷子古时出售纸张店铺多集中于此,故名。后合并于府东街。
酱园巷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今仍称酱园巷。
咸肉巷位于柴市巷与钟楼街交会处附近,巷口朝西,以加工熟肉的作坊集中而名。
毡房巷位于柴市巷内东侧,北与咸肉巷平行。以制作、销售毛毡作坊集中而名。
靴巷位于钟楼街北侧。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
牛肉巷古时以加工出售牛肉店铺集中而形成的街巷。按方位有南牛肉巷、北牛肉巷。
馒头巷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
大、小剪子巷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
豆芽巷因制售豆芽者较为集中,故名。
猪头巷明代,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故名。
炒米巷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
猪耳朵巷位于解放路东侧,西南与天平巷相接。明代开始,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为与猪头巷区别,名猪耳朵巷。
铁匠巷明代,太原炼铁手工业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
茄皮巷位于棉花巷西口南侧。清代为饭店加工茄子(削皮)的场所,故名。
锣锅巷位于西羊市街南侧,东与都司街平行。清代为兵营制作锣、锅的地方,故名。
通顺巷位于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北通鼓楼街,南通钟楼街。原名鸡鹅巷,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商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会锦店传说,科举年代,为参加太原府考试的文人学士聚会之地,故名。
帽儿巷因巷内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传,宋代时这里已是太原的商业中心。帽儿巷旧有晋绥地方铁路银行、和合生银号、长春楼珠宝店、天庆丰津货店、文宝斋书社、香积圆饭店以及永顺帽庄等。解放后帽儿巷并入都督北街,上世纪80年代拓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街巷食品街。
以人文或历史变革而得名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由于新民运动在全国兴起,“新民”一词在社会上颇为盛行,冠以“新民”的街道即始于此。今太原有新民北街、新民东街、新民中街。
永定路1912年,阎锡山的军官在此建宅,因与永宁路相邻,取名永定路。
永宁路1918年,阎锡山手下的一名军需处处长在此建宅。1931年,这名处长领军饷回家,在此被抢劫,为保平安,取名永宁路。
永济路1934年整顿街道牌,当时的政府当局以永宁路命名为永济路。
永安路1937年,阎锡山在这里为官员建公寓,为了安全,取名永安路。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