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徒,最早称“宜”,3000多年前周康王封给虞侯的领地。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战国时属楚,更名谷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谷阳县。三十七年(前210年),改名丹徒。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改名武进。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复名丹徒。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丹徒入延陵。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丹徒县,后历朝均置丹徒县。
史载句吴国自“寿梦始大”,但寿梦与季札时代吴国都城的确切地点在哪里?因为缺少原始资料,所以始终是一个未解的谜团。随着国家考古新发现成果的公布,学术界对出土文物承载信息的解读,丹徒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在江苏省考古学会2017年年会上,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提出了“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学术概念,这是吴文化考古方面的重大突破,该项发掘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终评。2018年12月6日—7日,镇江市举办大港吴国遗址群考古研讨会,发布会的通稿如下:
近日,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考古研讨会在镇江新区大路镇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镇江市文广新局与中共镇江新区工委宣传部主办,镇江博物馆、镇江新区文化旅游局、江苏省吴文化学会承办。来自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胡泊研究所、镇江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11名专家参加研讨会。12月6日下午,与会专家们现场考察了分布于镇江大港地区的吴文化遗址群,依次踏查了烟墩山墓地、魏家墩、谢家神墩遗址、东巨遗址、孙家村遗址和断山墩遗址。12月7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五位专家分别从遗址群整体情况、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和可移动文物保护等五个方面汇报了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进展,专家们针对该遗址群考古工作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展开研讨。
丹徒大港吴国遗址群主要包括:1954年在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1981年在丁岗镇发掘的断山墩遗址,1983年在大港母子墩出土的“伯簋”,1985年在大港北山发掘的吴国墓葬,1987年大港青龙山发掘的吴墓,及近年来丁岗镇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等。当今多有学者、研究者依据考古成果,论述季札时代的吴都在丹徒大港一带,在此选具有代表性的四例:
例一:常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研究馆员王继宗先生在论文《武进意为“吴京”考》(57000字)中,多处写到镇江京口、丹徒是季札时代的吴都:
延陵季子所处的政权,乃是建都于镇江京口之地的先秦吴国;丹徒出土“宜侯簋”和“馀眛墓”这两类考古实证,有力证明丹徒是周康王时第五代吴君周章以来,直至自立为王的吴王寿梦及其子孙吴王馀祭、吴王馀眛、吴王僚时的京城;现在吴国腹里之地唯有丹徒有庆封的宅和井,其余各处全都没有,特别是吴国的首都‘故吴墟’(即勾吴墟,也即今天的无锡梅里)和吴国的新首都吴县(今苏州)没有,这便可以证明,丹徒其实就是当时吴王的驻跸地。
例二:常州市武进博物馆原馆长林志方先生,有专著《神秘的吴国》(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22年),他在第三章第十七节《镇江丹徒是淮安之后吴国都城的迁徙地》(第60页)记写:
1984年5月,由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教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教研室和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组成的丹徒考古队,在对丹徒大港至谏壁沿江的墓葬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春秋晚期吴王馀眛的墓葬。吴王馀眛的墓葬在丹徒发现,说明吴王馀眛时吴国都城已迁至镇江丹徒。
例三:2023年2月1日,“江南文史讲坛”发表署名李金坤、李莹的《镇江:“吴头楚尾”的江南之重》一文,其中一节这样论述:
镇江春秋时称“朱方”,是吴国西境要地,与江北的“邗”同为吴国势力北进中原的军事重地。吴楚对朱方的争夺,表明在两强争霸中镇江军事地位的重要。吴王馀眛死后葬在丹徒大港,1984年在大港北山顶发现了馀眛墓葬,出土有馀眛矛及钟、磬、鼎、悬鼓、虎钮淳于、鸠杖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400余件。由此大致可以推断:镇江地区或曾是吴国王都,或曾为吴的别都。
例四:2018年7月9日,《人文常州》刊登署名为吴继周的《用考古的成果来厘清春秋吴国历史》,就丹徒出土的“宜侯夨簋”、季札时代吴国都城在朱方(丹徒)这样叙述:
当时出土的“宜侯夨簋”青铜祭器上有铭文126个字,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据郭沫若、唐兰等专家的研究成果,铭文记载了周王改封“夨”为“宜”侯的经过。宜地就是今日之丹徒一带……1984年发掘的丹徒大港北山顶吴王墓,出土了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馀眛矛”“尸祭罄”和王侯权杖,认定墓主人就是公元前527年的吴王馀眛。是至今在古代吴国疆域内发现的唯一有铭文可以佐证的吴王墓葬。吴王馀眛是句吴国第22位君主,葬于丹徒大港。他的儿子僚继位时间不长,都城还在朱方。
笔者认为,出土文物是最权威的佐证,因此赞同季札时代的吴都在丹徒大港的观点。季札出生于丹徒、成长于丹徒、辞国于丹徒。一则按当时情势和丹徒为“吴头楚尾”地理形势,季札辞国“弃其室而耕”,向西向南是楚国地盘不能去,向北是长江也不能去,所以只能向东,进入延陵地界;二则季札离开吴都“耕于野”,是为了避让王位的权宜之计,待吴国王位有所归属之后,仍需回国辅佐朝政,所以距离吴都不会太远。据此推论,季札从既适合“暂避”、又适合“回朝”的角度考量,选择丹徒大港向东百余里的延陵西境,作为“弃其室而耕”的落脚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