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945|回复: 12

推论常州西北七十里“北庙”所在地的“傅落城”是季札“弃其室而耕”的居所地和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子文化研究可以依据的资料,最基础的是历史上有关季札行实的文字。研究季札行实,大致可以分为行实记述和行实评述两个部分:一是“行实记述”,即以记实笔法记录季札生前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等,亦即记录季札生前的一切,为纪传类文体,例如(虚拟书名)《季札传》;二是“行实评述”,即时人和后人从自己的角度,评述季札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等等,亦即评述季札生前的一切,为议论文文体,例如周群先生的《季札评传》。
    按照季札的所经所历,其行实可分两个阶段或两个区域:一是在朝行实,即季札在吴国朝廷履职任事的过程,例如其“出使诸国”“三让王位”等,这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二是在延陵的行实,这一方面非常遗憾,古文献中仅仅只有写到“封于延陵”“去之延陵”,没有写到封于延陵何地、去之延陵何地?而正是由于“没有写到”,这也就成为了季札行实的谜团,由此成为古人和今人试图解惑的课题。
    本文分为前后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简单介绍古文献所载季札行实文字的生成和发明过程,举例说明不同古文献之间所载季札行实的抵牾情况;第二单元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线索,推论季札“封于延陵”“去之延陵”的行实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wx_header=0#rd
      作者的这篇文章演讲说明探讨了几个要点,其中之一就是古吴国最早都城在丹徒大港一带,这里有出土的文物和青铜器作为验证。其次延陵季子的封地在如今的丹徒到常州,江阴张家港一带,核心是晋陵郡也就是如今的常州府城核心地段。所以汉代纪念季子的庙宇有三座,分别是南庙东庙北庙。最重要的就是晋陵郡城中的南庙,其次是延陵避世所在的扎溪傅落城也就是如今的孟河万绥镇一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下空了发点季子文化中心实拍照片给你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丹徒,最早称“宜”,3000多年前周康王封给虞侯的领地。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战国时属楚,更名谷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谷阳县。三十七年(前210年),改名丹徒。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改名武进。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复名丹徒。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丹徒入延陵。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丹徒县,后历朝均置丹徒县。

史载句吴国自“寿梦始大”,但寿梦与季札时代吴国都城的确切地点在哪里?因为缺少原始资料,所以始终是一个未解的谜团。随着国家考古新发现成果的公布,学术界对出土文物承载信息的解读,丹徒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在江苏省考古学会2017年年会上,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提出了“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学术概念,这是吴文化考古方面的重大突破,该项发掘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终评。2018年12月6日—7日,镇江市举办大港吴国遗址群考古研讨会,发布会的通稿如下:

近日,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考古研讨会在镇江新区大路镇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镇江市文广新局与中共镇江新区工委宣传部主办,镇江博物馆、镇江新区文化旅游局、江苏省吴文化学会承办。来自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胡泊研究所、镇江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11名专家参加研讨会。12月6日下午,与会专家们现场考察了分布于镇江大港地区的吴文化遗址群,依次踏查了烟墩山墓地、魏家墩、谢家神墩遗址、东巨遗址、孙家村遗址和断山墩遗址。12月7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五位专家分别从遗址群整体情况、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和可移动文物保护等五个方面汇报了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进展,专家们针对该遗址群考古工作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展开研讨。

丹徒大港吴国遗址群主要包括:1954年在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1981年在丁岗镇发掘的断山墩遗址,1983年在大港母子墩出土的“伯簋”,1985年在大港北山发掘的吴国墓葬,1987年大港青龙山发掘的吴墓,及近年来丁岗镇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等。当今多有学者、研究者依据考古成果,论述季札时代的吴都在丹徒大港一带,在此选具有代表性的四例:

例一:常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研究馆员王继宗先生在论文《武进意为“吴京”考》(57000字)中,多处写到镇江京口、丹徒是季札时代的吴都:

延陵季子所处的政权,乃是建都于镇江京口之地的先秦吴国;丹徒出土“宜侯簋”和“馀眛墓”这两类考古实证,有力证明丹徒是周康王时第五代吴君周章以来,直至自立为王的吴王寿梦及其子孙吴王馀祭、吴王馀眛、吴王僚时的京城;现在吴国腹里之地唯有丹徒有庆封的宅和井,其余各处全都没有,特别是吴国的首都‘故吴墟’(即勾吴墟,也即今天的无锡梅里)和吴国的新首都吴县(今苏州)没有,这便可以证明,丹徒其实就是当时吴王的驻跸地。

例二:常州市武进博物馆原馆长林志方先生,有专著《神秘的吴国》(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22年),他在第三章第十七节《镇江丹徒是淮安之后吴国都城的迁徙地》(第60页)记写:

1984年5月,由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教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教研室和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组成的丹徒考古队,在对丹徒大港至谏壁沿江的墓葬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春秋晚期吴王馀眛的墓葬。吴王馀眛的墓葬在丹徒发现,说明吴王馀眛时吴国都城已迁至镇江丹徒。

例三:2023年2月1日,“江南文史讲坛”发表署名李金坤、李莹的《镇江:“吴头楚尾”的江南之重》一文,其中一节这样论述:

镇江春秋时称“朱方”,是吴国西境要地,与江北的“邗”同为吴国势力北进中原的军事重地。吴楚对朱方的争夺,表明在两强争霸中镇江军事地位的重要。吴王馀眛死后葬在丹徒大港,1984年在大港北山顶发现了馀眛墓葬,出土有馀眛矛及钟、磬、鼎、悬鼓、虎钮淳于、鸠杖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400余件。由此大致可以推断:镇江地区或曾是吴国王都,或曾为吴的别都。

例四:2018年7月9日,《人文常州》刊登署名为吴继周的《用考古的成果来厘清春秋吴国历史》,就丹徒出土的“宜侯夨簋”、季札时代吴国都城在朱方(丹徒)这样叙述:

当时出土的“宜侯夨簋”青铜祭器上有铭文126个字,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据郭沫若、唐兰等专家的研究成果,铭文记载了周王改封“夨”为“宜”侯的经过。宜地就是今日之丹徒一带……1984年发掘的丹徒大港北山顶吴王墓,出土了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馀眛矛”“尸祭罄”和王侯权杖,认定墓主人就是公元前527年的吴王馀眛。是至今在古代吴国疆域内发现的唯一有铭文可以佐证的吴王墓葬。吴王馀眛是句吴国第22位君主,葬于丹徒大港。他的儿子僚继位时间不长,都城还在朱方。

笔者认为,出土文物是最权威的佐证,因此赞同季札时代的吴都在丹徒大港的观点。季札出生于丹徒、成长于丹徒、辞国于丹徒。一则按当时情势和丹徒为“吴头楚尾”地理形势,季札辞国“弃其室而耕”,向西向南是楚国地盘不能去,向北是长江也不能去,所以只能向东,进入延陵地界;二则季札离开吴都“耕于野”,是为了避让王位的权宜之计,待吴国王位有所归属之后,仍需回国辅佐朝政,所以距离吴都不会太远。据此推论,季札从既适合“暂避”、又适合“回朝”的角度考量,选择丹徒大港向东百余里的延陵西境,作为“弃其室而耕”的落脚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大宝 于 2024-11-15 13:37 编辑

晋陵西六十里札溪是季札“弃其室而耕”的居所地、封于延陵的治所地

季札从既适合“暂避”、又适合“回朝”的角度考量,选择丹徒大港以东百余里的延陵“耕于野”,那么其落脚点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其封于延陵之后,最起码搭几间草房,堆筑一圈土围墙作为治所地,那么这些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发现有两部吴氏宗谱中有指向十分明确的记载:季札封于延陵的采邑,在“晋陵西六十里札溪”。

示例之一是常州焦溪吴氏,明前期始修本派《延陵吴氏宗谱》,谱中刊列古人所撰《延陵吴氏源流》一文(卷十九,第29页),文末就季札在延陵的行实这样记述:

晋陵西六十里札溪,其采地;东三十里申浦,其墓也。

示例之二是毗陵潞城吴氏,明前期始修本派《吴氏宗谱》,有分派湖塘庵头里吴氏,谱中有文《嘉贤昭德侯事实序略》(湖塘庵头里吴氏宗谱,卷二,第75页),最后一段这样记述:

晋陵西六十里有札溪,是其采地;东三十里申浦,即其茔也。

以上二谱所载“晋陵”,本是继延陵、毗陵之后的建置用名,始于东晋。在此处语境中的“晋陵”是指晋陵城,即今常州城。常州城西六十里处,已接近丹阳县界,所载“札溪”是今已不传的古地名。推论季札封邑之后的居所就在河溪边,故名“札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大宝 于 2024-11-15 13:36 编辑

西汉崇建“北庙”,佐证季札在札溪一带的行实

季札出使诸国在中原,观乐审音在周鲁,以义正人在戚邑,合礼葬子在嬴博,挂剑示信在徐国,三让王位在宫廷,逊耕采邑在延陵,这彪炳千秋的懿德和功绩,备载于《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等先秦史著。一则经董仲舒、刘安、司马迁、刘向等汉儒的推崇,把季札推上华夏仰风的崇高地位;二则西汉推行《礼记·王制》所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的宗庙制度;三则当时兴起崇建先贤庙的风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士人为大夫身份的先贤季札建造了三座祠庙,此即南朝宋史官山谦之(?—约454年)在《丹阳记》“寺院”篇所载:

季子旧有三庙:南庙在晋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

以上所记季札“汉代三庙”分属晋陵郡的三个县,分别为“晋陵县”“武进县”“曲阿县”。“晋陵县”位于古延陵的中心;“武进县”和“曲阿县”位于古延陵的西半幅。“汉代三庙”之间呈不等边三角形,右下角是坐落于晋陵东郭外的“南庙”,在今常州水门桥西堍;左下角是坐落于润州曲阿的“西庙”,即今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上角是坐落于武进博落城西的“北庙”,在今常州西北70里万绥以西。三庙之间的距离,分别约在100里至150里之间。

建庙崇祀先贤,“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必须建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譬如出生地、仕宦地、终老地等。笔者就季札“汉代三庙”的“纪念意义”,分别作以下推论:

一论建造“南庙”的意义。秦始皇二十五年(222年),在古延陵邑的中心地带置延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县为毗陵县;西汉中期或后期(不能确定的年代),建造季札“汉代三庙”。其中的“南庙”建于毗陵县治所地,即官府所在地,是为诸庙中的“正庙”,具有纪念意义。

二论建造“西庙”的意义。据丹阳《延陵吴氏宗谱》记载,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季札子孙外逃,唯第四子吴子玉留在延陵,避难茅山,其子孙遂定居润州曲阿九里。他们建造祖庙,祀先祭奠,具有纪念意义。

三论建造“北庙”的意义。在自宋及清的方志中,对“北庙”有着简略的记载,今人则有详尽的阐发。常州季子文化研究会吴林华会长主编《延陵季子研究论丛》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刊登王继宗先生《汉代最正宗季子庙在常州水门桥而非丹阳九里详考》一文(第333页),其中一节这样记叙:

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刘宋时的武进县,不在今天的武进县(也即今天的常州)城,而在“武进故城”万绥。所以北庙应当就建造在今天的万绥西侧。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万绥曾出土过“十字碑”,此碑出土处应当就是这座“北庙”所在。

古人叙事,限于条件,记写方位和距离只能是大概,不可能精准。《延陵吴氏宗谱》记载季札的采邑在“晋陵西六十里札溪”;《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常州府”记载“武进故城,在武进县西北七十里。”笔者据此推论:晋陵西六十里的札溪一带,与武进县西北七十里的武进故城一带,或旧时在同一建制范围,或分别在札溪的某一段。当年季札辞国“弃其室而耕”,在延陵西境的札溪一带定居,这里又是其封邑的治所地。至西汉,先儒推崇,祠官掌控,在季札的居住地、邑治地建造“北庙”,以为崇贤和纪念,这就是“北庙”的意义所在。除此之外,找不出能得到祠官允许、邑人认可在此建造“北庙”的原由。

在此说明一点:季札“三庙”建于西汉,而“季子冢”在“毗陵上湖”的记载首见于东汉《越绝书》,故而(《毗陵高山志》记载)季札终老地的今江阴申港,在西汉时未曾建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庙所在“傅庄”“傅落城”,或是“吴庄”“吴落城”的讹传
北庙所在“博落城”,在不同方志中又称为“博洛城”“傅落城”“傅洛城”“傳洛城”等。《咸淳毗陵志》宋刻本作“博落城”,元刻本、明刻本作“傅落城”,《永乐大典》抄录元刻本时又讹作“傳落城”。明成化《重修毗陵志》有注“北庙在傅庄”,明版地图亦见“傅庄”“傅落城”位置的标注。一则在历史上,“傅庄”并无傅姓居住;二则“博落”“傅落”都是单字的合成,没有词语的义意,故而笔者以为村名“傅庄”和城名“傅落”,或可能是讹传,就此作如下推论:
     吴季札定居在札溪一带,立村当然例称“吴庄”;这里又是其封邑的治所地,搭建几排草房,堆筑一圈土围墙,当然例称“吴城”。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十一月,勾践发兵灭吴,句吴军队落败,季札子孙落难,札溪吴氏衰落,吴城荒废破落,由此“吴城”称为“吴落城”。由于“吴”与“傅”的方言读音相近,久而久之,“吴庄”讹传为“傅庄”,“吴落城”讹传为“傅落城”越灭吴754年后的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武进县,在“傅落城”(吴落城)区域构筑县治,后称“武进故城”;又221年后的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改武进县为兰陵县,武进县治为兰陵县治,后称“兰陵故城”。在历史长河中,重叠在“傅落城”(吴落城)基上的“武进故城”“兰陵故城”见于史志,而被更迭的“傅落城”名逐渐淡化,更之前的“吴落城”名则消亡不存。

根据以上四点,笔者以为古延陵西境札溪区域的今常州西北七十里“北庙”所在地的“傅落城”,是季札“弃其室而耕”的居所地、封于延陵的(延陵城)治所地。之后或随着句吴国都的东迁,按《左传》“复位以待”听从阖闾差遣的季札,从“躬耕兼待命”的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从延陵西境移居延陵东境,在今江阴申港筑别墅为居所,躬耕马凹山至终老(详见附录二《季札行实系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毗陵我里 发表于 2024-11-15 13:16
等下空了发点季子文化中心实拍照片给你看看

好的谢谢,看来你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入内部拍照。
学到不少新的知识点,比如丹徒大港一带居然出土过吴国前期吴王的墓葬和青铜器。以前从来不知道,一直以为阖闾夫差居住的苏锡常一带才是老地盘。其实错误了,真正吴国君主都是从北方南下现在丹徒大港江边地方安营扎寨然后逐步他们的后代往东边迁徙。逐渐进入越国的地盘太湖苏锡常沿湖地区。
    其次武进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可能是“吴京”的意思,因为武进古城在丹徒大港丹阳孟河这个范围内。也恰恰是吴都京城的含义,所以季子后来才会离开此地逐步往东边进发。也就是如今的常州城区范围到江阴张家港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大宝 发表于 2024-11-15 13:57
好的谢谢,看来你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入内部拍照。
学到不少新的知识点,比如丹徒大港一带居然出土过吴国前 ...

高看我了 朋友发我的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毗陵我里 发表于 2024-11-15 06:22
高看我了 朋友发我的照片

相当于重建了季子庙,只不过叫季子文化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晋 于 2024-11-15 11:17 编辑

拜读完文章后,个人以为,“(季)札溪”很可能是今金坛“直溪”,理由如下:
①“札”、“直”在方言中音似(齿音、入声)。
②从地图上看,直溪镇正好就在常州市中心正西方向,与“晋陵(城)西六十里”方位描述契合。
③直溪镇西邻茅山(“茅”来自于姓氏),其地理面貌符合“延绵丘陵”的描述。
④直溪镇北面不远即延陵镇,是故延陵县的旧治所在。
⑤隋唐大改江南行政区划,延陵县治废入丹阳县,大部分县域后又择新址建金山/金坛县,县名依然来自茅山。

相传,金坛茅山上有金牛洞,洞中金牛向东奔徙,遇大运河而止,始建“奔牛镇”。这段古老的传说很有可能反映的是秦汉之交,延陵先人由西向东,赶着牛车,拖着家当,奔赴大运河沿线肇建“延陵新城”的历史经过,于是汉高祖新命名为“毗陵”。东吴嘉禾三年,以毗陵为中心,设毗陵典农校尉(郡级),召集万民“会佃毗陵”,开垦产粮,人口大增。西晋初,正式升毗陵为郡治,而郡西的“延陵旧城”随之升为县治,即毗陵郡·延陵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晋 发表于 2024-11-15 19:12
拜读完文章后,个人以为,“(季)札溪”很可能是今金坛“直溪”,理由如下:
①“札”、“直”在方言中音 ...

你说的毗陵郡延陵县位于丹阳境内,是从曲阿县划出分立的,而曲阿县前身是云阳邑,云阳邑和延陵邑是并存的,也就是说丹阳延陵当时是属于云阳邑的(今天的延陵镇和云阳镇也是隔壁隔)。丹阳延陵其实是一部分季扎后人后来的迁居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还等什么?去挖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只是推论,推论而已。很多观点我不赞同,也跟谢达茂和王继宗讨论争论过,互相都不能说服对方。仅从记载看就有明显错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6 02:46 , Processed in 0.08153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