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088|回复: 11

[规划建设] 广州: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200万以内,管理服务人口3000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6 2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国 务院批复后,由广州市人民政 府正式印发并在官网公布。

https://www.gz.gov.cn/zwgk/fggw/szfwj/content/post_9960352.html

       人口规模方面,《规划》提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变化趋势、用地状况和城市发展因素,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8.5%。同时,考虑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商务旅游人口等在内的城市实际管理服务需求,预计管理服务人口2500万人—3000万人。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完善“城市核心区—外围综合新城—地区中心—新型城镇”的城镇体系。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城市核心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0万人—300万人;外围综合新城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200万人;地区中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万人—80万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广州是一座历史厚重、长盛不衰的城市。习 近 平总 书 记对广州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每到广州改革发展关键时刻,都及时为广州定向导航。2018年10月,习 近 平 总 书 记明确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2023年4月,习 近 平总 书 记指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中国民 主革 命的策源地、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寄望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习 近 平总 书 记对广州的厚望重托,为广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规划坚持以 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二十 大和二十 届二中、三中全 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 平 总 书 记视察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标高追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充分发挥国 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球城市,让积厚流光的老城市底蕴与跃动升腾的国际大都市交相辉映,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广州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条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核心功能定位是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国际商贸中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国际贸易功能,建设开放引领、制度创新的自贸试验区,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消费体系,集聚辐射全球的高端消费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集聚能级。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国际货物流通和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服务,积极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中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全国综合性门户: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全面提高广州的全球通达能力,强化国际交通枢纽和贸易服务功能。增强国 家主场外交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发挥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魅力、改革开放成果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成就的窗口作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产出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成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聚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以下简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支撑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10条 目标愿景

  以“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为目标愿景,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2025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 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省会城市功能大幅增强,宜居水平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

  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引领力、枢纽辐射力、文化感召力、贸易影响力、生产服务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海洋特色全面彰显,引领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3条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构建广州市多机场体系。扩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形成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航线,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到2035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在落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约42平方千米用地面积基础上,预留新增机场用地面积约27平方千米

  优化空域结构。积极协调推动珠三角机场布局调整,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促进空域资源统筹安排和释放。优化调整广州及周边相关地区空域结构,释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域。推动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运行服务先行区,探索开展“空中的士”等城市通勤新模式,拓展无人机等城市配送应用场景。

  完善集疏运系统。引入高铁、城际、城市轨道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拓展机场腹地,实现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预留T4航站楼(与广州北站合设)与专用轨道用地,强化广州北站与机场空铁联运。

  第94条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优化广州港功能布局。新建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预留南沙港区六期工程、国际通用码头二期工程等,形成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黄埔老港和内港港区逐步优化调整功能,各内河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重点开辟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到2035年,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3600万标准箱。充分预留港口用地用海空间

  保障航道畅通。拓宽和浚深南沙港区至珠江口出海航道,近期按照2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研究远期按30万吨级集装箱船通航标准建设的可行性。对航道范围内的规划桥隧通道进行管控,保障航道的通行空间。

  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开通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铁水联运通道,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打造南沙港区驳运中心,加快建设珠江、西江内河集装箱和以北部湾等为重点的沿海集装箱驳船运输网络,形成江海联运核心枢纽。优化疏港道路网络,落实空间资源保障,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

  第95条 建设国际铁路枢纽

  加强干线铁路网建设。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国际铁路枢纽。新增9条高铁,优先建设与长三角(上海)、成渝、湛江(海口)、深港、珠澳方向的直达通道,重点提升引入城市中心的铁路通道能力,强化枢纽互联互通。铁路客运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地区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2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8小时互达。支持柳广铁路建设,打通广州至大西南地区货运铁路干线瓶颈,推动广州铁路枢纽与铁路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常态化连通运营,铁路货运实现国内1000千米以内1日达、2000千米以内2日达、2000千米以上3日达。到2035年市域内铁路(不含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约800千米,年客运量达4亿人次,年货运量达7700万吨。

  构建“一心五向”枢纽群。在“五主三辅多节点”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推动提升南沙站、新塘站、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站定位,构建与空间结构协同的“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高标准改造提升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建设广州白云、新塘、南沙等客站,新增黄埔、知识城、从化等客站,实现多点布局、多向到发,方便市民就近乘车。

  第96条 强化华南地区公路枢纽中心地位

  完善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华南的“三环、十九射”骨架高速公路网。新增增佛(天)、狮子洋通道等高速公路,实现广州与相邻城市之间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直接连通。到2035年市域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00千米。顺应需求变化和环保要求,外迁中心城区公路客运站,强化客运站与各类轨道枢纽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的客运枢纽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2条 建立留白用地管控制度

  为应对发展不确定性、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建立功能留白和空间留白两类留白用地管控制度。功能留白用地主要为尚未明确功能的建设用地,具体用途由详细规划确定。空间留白用地重点对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以及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周边地区的发展空间进行战略预控,待开发条件成熟后予以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4-11-6 22:36 编辑

      第134条 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广州样本

  充分发挥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用,推动城市面海而兴、向海图强,探索沿海城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路径,争当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海洋公共服务基地等功能。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引领南部海洋经济圈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升海洋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共同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协同管理涉海事务,推进珠江口海域整体保护利用以及环珠江口湾区的陆海统筹发展。强化广深联动,加快广深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协同、港口航运的协作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共济。

  第135条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面向深远海开发,进一步集聚国 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做好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洋极地科考综合保障、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深海和极地科考研究的空间预留和保障,争取高等级海洋科研基地或创新平台落户广州。在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基础上,进一步集聚海洋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深海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建设国 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重要涉海科研院所、知名涉海高校等在广州设立研究院或分支机构。推动产研融合,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创新引领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能发电装备、先进储能技术等能源技术产业化。

  第136条 培育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

  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在南沙、黄埔、番禺等区域规划建设上游配套产业园,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强化海上新基建支撑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以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为核心,培育和引进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形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南沙湾、明珠湾为核心,积极引入海洋金融、涉外法律仲裁、海洋工程咨询等企业机构,促进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

  第137条 强化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功能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多层次蓝色伙伴关系。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船舶管理、检验检测、海员培训、海事纠纷解决等海事服务。支持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南海海洋观测预警、海洋综合执法、海上搜救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撑国 家南海综合管理及深远海开发争取南海、大洋和极地领域的重大工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项目落户广州。强化海上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能力,打造服务国 家深远海勘探开发战略的总部基地、总装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

  第138条 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融通。挖掘海洋文化遗存,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内涵的海洋文化新名片。建设海洋文化休闲中心,将南沙湾地区打造成为彰显岭南海洋文化特色的功能集聚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2: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壮大广州都市圈

  第143条 推进广州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壮大广州都市圈。以广州都市圈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圈层协作模式。建设1小时同城一体化圈层,重点推进与佛山、东莞、中山、肇庆和清远等城市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引导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协作格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防共治,促进城市功能和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构建2小时协同发展圈层,推进与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惠州、云浮、韶关及河源等城市在生态网络、交通网络、产业创新网络的深度衔接。

  辐射带动省内城市发展。推进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构建沿东江、西江、绥江、北江通道的四大发展走廊,统筹内河码头建设。发挥对口帮扶作用,强化广州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生态游憩合作,共同推进碧道、绿道、南粤古驿道等衔接建设。

  第144条 推动更高质量的广佛同城化

  重点推进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花都—三水、白云—南海、荔湾—南海、南沙—顺德等地区建设,促进广佛两市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协同管理、协同建设。强化广佛交界9条跨界河涌水环境共同治理,共建广佛生态文化带。优化同城道路网体系,打造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直达、边界融合、枢纽共享的轨道交通一张网。

  第145条 推动更高层次的广清一体化

  推进广清两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着力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建设。加快国 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推进王子山森林公园、银盏森林公园、盘古王森林公园等共同组成广清绿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第146条 加强穗莞惠合作

  沿东江和狮子洋重点推进与东莞、惠州在公共服务配套、生态旅游、科研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着力打造广州东部中心(东江城片区)—莲花湾地区—海鸥岛—东莞水乡地区、广州荔湖新城区和石滩—惠州博罗—东莞石碣和石龙地区两条发展带。推动广州港、东莞港和惠州港合作,促进航运资源共享。



       广州都市圈的定义好像在这里发生了巨变,重点是广州与周边的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清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4-11-6 22:35 编辑

       第4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面积约933平方千米


       前段时间某些人说的的所谓整个白云变成中心城区显然是谣言。但与以前的提法相比,还是有变化,番禺北部不再属于中心城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城镇空间和功能优化
      
       第一节 紧凑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第46条 优化“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城镇空间结构


  推动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促进传统中轴线(包含广东财政厅旧址—北京路—天字码头的古代传统中轴线,以及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的近代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燕岭—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广州塔—赤岗塔—海珠湖—南海心沙)与活力创新轴(北至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新区)融合互动,实现中心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新区“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紧凑布局、融湾发展,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一带”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打造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轴”为活力创新轴,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打造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

  “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是承担全球城市功能、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

  “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点”包括市桥、新华、街口、荔城四个地区中心和若干个新型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第47条 构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

  沿珠江前后航道、东江、增江等主要水系,着力推进广州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完善轨道站点、常规公交及慢行交通接驳,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加密过江通道,有序推进沿岸断点贯通。沿珠江两岸完善生态休闲、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4类滨江节点地区建设,塑造历史古韵和现代风貌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滨水区。

       专栏7—1  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滨江节点地区空间发展策略

       1.生态休闲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强化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岸绿地空间品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江心岛屿综合保护利用与生态价值实现。包括黄金围地区、大坦沙、环海珠湿地地区、洛溪岛、南浦岛、长洲岛等。

       2.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加强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加快释放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包括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聚龙湾地区、五羊新邨地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海珠创新湾、天河中央商务区、罗冲围地区、穗港智造合作区、生物岛、海丝城、广州大学城、创新城、番禺汽车城、东江城等。

       3.文化创意类滨江节点地区:重点保护传承和发扬活化历史文化,推进国际性文化论坛、文化活动开展,促进高等级文化设施沿珠江两岸集聚。包括东沙地区、广纸地区、长堤地区、海珠广场周边地区、广州塔周边地区、南海神庙周边地区等。

  第48条 构建活力创新轴

  按照北、中、南三段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布局,贯通“创新策源—孵化转化—产业应用”完整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依托轨道网络、高快速路网加强轴内南北重要平台快速连通。深度衔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专栏7—2  活力创新轴分段空间发展策略

       1.北段:加强创新转化,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江城片区、南香山片区、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台,通过核心企业、科研机构、高新科研院所带动科技研发与智能制造联动发展。

       2.中段:强化智慧策源,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生物岛、创新城、莲花湾地区等重要平台,重点推进总部服务、数字经济应用与高校科研转化的深度融合。

       3.南段:加强前沿合作,包括南沙庆盛、黄阁、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及万顷沙等重要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的布局,共建基础研发和前沿科技的开放合作平台。

  第49条 显著提升三个城市核心区发展能级

  推进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联动发展。其中,中心城区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成为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和展现国际形象的中心区域。东部中心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建设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南沙新区推进先行先试,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专栏7—3  三个城市核心区空间发展策略

       1.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重点培育中央活力区,强化构建7个次级活力中心,培育成为城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其中中央活力区位于珠江前航道两侧,西至白鹅潭商务区,东至绕城高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重点培育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总部办公、会展会议、生命健康、教育科研、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集群,加快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引领地、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品质低碳智慧生活典范区。7个次级活力中心位于天河智慧城、广州科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新城商务区、白鹅潭—海龙围商务科创区、环海珠湖湿地创新园、海丝城范围内,每个次级活力中心面积约2—4平方千米,重点依托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促进高等级商业商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鼓励空间复合利用。

       2.东部中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支柱产业集群,优化提升都市消费工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新兴潜力产业集群。加快整合提升广州东部客货运枢纽集群,强化供应链服务支撑能力。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协同构建东部中心城镇圈,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推进与东莞、惠州在交通、生态等领域的区域合作,推进东江流域共治。

       3.南沙新区: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强化南沙新区与中心城区的高速直连。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协同构建南沙新区城镇圈,促进总部经济、商务金融、科技研发、航运服务、港口贸易、装备制造、国际教育培训、青年创新创业等功能发展。

  第50条 增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的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提升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外围综合新城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构建创新产业型、临空枢纽型、智能制造型、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圈。其中,国家知识中心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北部增长极建设成为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狮子洋增长极建设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智造高地、岭南山水花园城区;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新平台、城乡融合新样板、绿色创新发展新城区。加快在外围综合新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性就业和服务中心,完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建设,着力提升外围综合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直连能力,结合轨道网络建设时序合理安排用地与住房供给。

       专栏7—4  四个外围综合新城空间发展策略

       1.国家知识中心城:包括黄埔区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区域,重点突出知识创新、智能智造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补齐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创新产业型城镇圈,着力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平台战略牵引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太平、钟落潭、花东、中新等产业发展,形成研发孵化、生产制造等功能相融合的城镇发展带。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创新节点的协作,强化与中心城区、机场、海港,以及与南沙新区等创新平台节点的交通联系。

       2.北部增长极:包括空港经济区,花都区新华街道、花城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白云区人和镇、江高镇等地区。重点推进空铁一体化建设,拓展枢纽集疏运网络,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大做强空铁核心产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功能,围绕空铁枢纽打造复合型产业走廊。塑造港城一体的航空都会门户形象,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提升文旅消费、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设施供给。构建临空枢纽型城镇圈,带动花东镇、炭步镇、赤坭镇、梯面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等地发展,统筹周边生态、文游等资源保护利用。

       3.狮子洋增长极:包括番禺区小谷围街道、新造镇、化龙镇、石楼镇全域和南村镇、石碁镇、大龙街道的南沙港快速路以东部分的广州大学城、莲花湾地区及南沙区庆盛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综合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功能。推进创新城、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番禺汽车城、番禺智造创新园等产、学、研、城一体化发展,优化利用海鸥岛,协同南沙新区、联动狮子洋两岸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战略节点。加强与港澳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规则衔接,积极搭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构建智能制造城镇圈,整合新造镇、化龙镇、沙湾镇、石楼镇等地的高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等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休闲等功能融合发展。加强与佛山、东莞的交通连接、协同发展。

       4.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包括街口街道、江埔街道、城郊街道和从化温泉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新型总部经济、穗港现代赛马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城区建设山水相连、格局疏朗、组团精致的生态城市典范,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温泉地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强与太平镇高埔创智谷联动发展,辐射带动鳌头、吕田等城镇村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型城镇圈,辐射带动鳌头、温泉、良口等城镇,加强生态保育,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推进旅游度假、乡村体验、户外运动、康养等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从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为抓手,构建流域协同的生态价值转化链条,加强与粤东、粤北地区在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对接合作。

  第51条 强化地区中心和新型城镇集聚能力

  提升地区中心服务能级。提升市桥、新华、街口、荔城四个地区中心的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区沿江滨河绿地和公共空间品质,优化传统风貌特色,完善地区中心和周边新型城镇的交通连接网络。

  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三类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化发展。中心镇重点提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加强各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推动产业和就业集聚。专业镇重点培育先进制造、商贸流通、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实现主导产业做强做精,强化产业创新、产业辐射能力。特色镇重点提升资源转化利用能力,支撑创新创意、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产业发展。

  第52条 构建开放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变化趋势、用地状况和城市发展因素,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8.5%。同时,考虑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商务旅游人口等在内的城市实际管理服务需求,预计管理服务人口2500万人—3000万人。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完善“城市核心区—外围综合新城—地区中心—新型城镇”的城镇体系。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城市核心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0万人—300万人;外围综合新城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200万人;地区中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万人—80万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第二节 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

  第53条 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推动与区域重大创新载体协调联动,积极承接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发挥海洋科技优势,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第54条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全面加强和深化与日韩、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推动与欧盟和北美发达经济体在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对接。建设集文化、旅游、体育、国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强化国际重要论坛、大型文体赛事等对外交流活动用地保障,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和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

  第55条 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推进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广州临港经济区港口、临港产业和城市服务的空间布局,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粤港澳三地联合航运,完善龙穴岛航运物流综合配套,充分利用南沙港铁路,进一步提高港铁联运能力,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谋划开通南沙—中亚—欧洲的中欧直达集装箱班列。拓展港口腹地,优化内陆港布局,为内陆地区打造便捷高效的出海口。

  第56条 深化民生领域与港澳融合发展

  推进与港澳教育合作,划定专门区域,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校。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总部基地,进一步完善港澳居民就业配套服务保障。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引进港澳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大型综合性公办医院。

  第57条 强化湾区交通中心功能

  加强南沙新区与香港的直接交通联系,优化南沙客运港航班和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经停班次,推进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推进南沙站与广州铁路枢纽互联互通,研究预留广州南站到南沙站的高铁通道空间。加强与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邻近地区交通衔接,加密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通道,做好协调布局和空间预留,推动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南沙至高明高速、狮子洋通道等干线交通通道建设。


       南沙单列一节,可见南沙的分量之重。中新广州知识城不在东部中心范围,但居四极(四个外围综合新城)之首,说知识城降级显然是无稽之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6 23:1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23: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23: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6 07:37 , Processed in 0.07889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