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航运服务业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新时期,国际航运中心在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运输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应立足我国航运中心的发展阶段和功能特点,着眼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探索中国特色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方案。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内涵和功能一直在与时俱进。国际公认的航运中心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均是立足各国国情和腹地经济发展阶段,构建并不断延伸服务链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其经验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
相较于运输功能弱化的“伦敦模式”,我国的航运中心肩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枢纽港的建设仍然是我国航运中心发展的基础。
相较于主要服务海向腹地的“新加坡模式”,我国的航运中心以服务陆向腹地为主,海陆双向物流服务网络均是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各个航运中心均应面向各自的腹地发展阶段、结合城市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航运服务功能,不必追求“大而全”。
中国特色航运中心的内涵是具有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的物流网络,以及沿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商贸、金融、信息、法律、行业配套等各项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的城市,即“交通枢纽+物流网络+综合服务中心”的概念。其中,综合交通枢纽是“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陆海统筹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包含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大宗货物中转港、枢纽型国际空港等;海陆服务网络是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海陆双向物流网络,包括“硬软两张网”,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功能服务网络;综合服务中心是沿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商贸、金融、法律、信息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即航运中心的建设并不局限于交通领域,而是交通与上述领域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
我国航运中心建设是在港口基础设施、吞吐量规模巨大基础上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由大到强”新阶段,新时期其承担的使命要求包括——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构建以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的畅连全球、海陆双向的高效现代物流网络,构建韧性安全、自主可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服务人口经济产业空间布局,要求强化航运中心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在区域港口群中的中心作用和协同能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要求形成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开放合作的航运中心城市,补齐航运服务,特别是高端航运服务短板;服务新质生产力和低碳转型发展,要求发挥航运中心作为创新先行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港口和航运的智慧、绿色、安全发展。
笔者梳理资料发现,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呈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交通枢纽方面——经过多年的港口建设,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在综合枢纽建设方面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吞吐量规模、设施效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港口的智慧、绿色、安全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多式联运、口岸通关服务仍有提升空间。从主要国际航运中心来看,上海、宁波舟山处于第一梯队,青岛、天津、广州、厦门、深圳处于第二梯队。上海和宁波舟山在各方面表现均较为突出,青岛在口岸通关、绿色港口、联运水平方面处于领先,天津在口岸通关、智慧绿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厦门在设施效率、口岸通关、安全港口方面处于领先。
海陆服务网络方面——我国航运中心海陆双向物流服务网络均是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航运中心的海向连通性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内陆腹地连通能力、专业物流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上海、宁波舟山处于第一梯队,深圳、广州、天津、青岛处于第二梯队。上海和宁波舟山在各方面表现均处于领先,深圳在专业物流、海运联通方面表现突出,广州在内陆联通、专业物流方面表现突出,天津、青岛分别在内陆联通、海运联通方面处于领先。
航运产业集群方面——现代航运服务业是我国水运发展的前沿领域,受制于法律体系、语言环境等因素,我国在全球航运领域缺乏国际话语权,部分现代航运服务领域发展突破难度较大。目前,上海形成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航运服务业集群,其他航运中心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服务腹地需求为主的航运服务功能体系。宁波舟山形成了以船舶到港服务、船舶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大连形成了以海事法律服务、船员培训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天津形成了以航运金融、船员培训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区域布局发展方面——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在服务经济安全、引领对外开放、服务区域协同、带动城市升级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今,上海处于第一梯队,宁波舟山、天津、深圳、青岛、广州、大连、厦门处于第二梯队。上海在大部分方面表现处于领先,宁波舟山在大宗储运和产业拉动方面表现突出,深圳在开放创新方面处于领先,青岛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处于领先,广州在区域协调方面表现出色。
为推进中国特色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拓展海陆双向物流网络。持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连通度和枢纽度,提升海运和港口的运输、储备保障能力,强化基础设施保障韧性,确保能源等重要战略资源进口和产品外运等基础服务安全可控。完善南北运输体系,构建应急物资、重大件、危化品、冷链生鲜、日用消费品、快递箱等的南北快运体系。推进航运中心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及物流场站等统一规划、协同管理,做好内陆港体系一体化规划建设,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内陆的能力。
依托自贸港/区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跨境贸易综合供应链服务体系,使我国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服务全球的“国际贸易高地”。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促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推进启运港退税、口岸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融资租赁海关异地委托监管、沿海捎带业务监管模式等,推动自贸港/区内开展专业集拼、期货保税交易、仓单质押融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航油站和保税油供应基地建设。
加快航运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要素主体集聚,全面吸引国际大型班轮企业、第三方跨国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航运高端服务企业及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向我国集聚。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心,逐步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超市”和期货现货市场。
发展邮轮游艇及水上客运服务。打造一批精品邮轮旅游航线,提升邮轮城市的公共交通、商贸、餐饮、酒店、娱乐、休闲及免税购物等服务能力。支持航运中心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亲水休闲观光娱乐游,因地制宜选择打造承担水上旅游观光、区间商务水上高速出行、陆岛及库湖区水上交通、城市水上公交、游艇等航海运动、城市亲水休闲等功能的复合水上客运系统。
促进国际航运中心智能化发展。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建设,整合港口生产运营数据,建设港口“智慧大脑”。大力促进智能航运发展,加快智能船舶自动驾驶和船岸协同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船舶技术试验验证及应用。促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通过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提高通关、退税和外汇结算等业务效率,通过征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在航运物流行业的普及程度。
推动航运中心安全绿色发展。推进节能、低碳技术在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创新和应用,扩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加快提升运输船舶污染排放控制水平,健全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体系。强化污染源管理,严格落实粉尘治理、油气回收、船舶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完善水上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指挥系统。
(文章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