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7-9 11: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沿河路的西端有座宝塔,名为中江塔。这座塔高五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八年(1669)续建落成。建塔时间跨越明清两代,历时五十二年,这在中国的宝塔建造史上也极为罕见。中江塔集明清两代的建塔风格于一身,形制不同于一般的塔,除顶层略有收缩外,其余四层几乎成立柱形,塔顶为圆形拱顶,矗立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享有“江上芙蓉”“江上雄柱”的美誉,是古时芜湖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江塔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缮。
当初建造这座塔时,曾有“建塔以镇水口”的愿想,祈求平安,可是此塔建成后,并未能镇住“水口”。芜湖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只有8-10米,每当夏季洪水来临之际,江水常常会漫上沿河路,浸入市区,形成水灾。据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芜湖平均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灾。1954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沿河路和芜湖市中心区一样,成了一片泽国,水深达2—3米。1955年,市府组织力量,在修筑长江防洪墙的同时,也在沿河路临河一边修筑防洪大堤,1956年建成(因为修建防洪大堤,中江路的底层被埋入大堤之中,所以,今天人们看到的中江塔只有四层)。大堤标高13.86米,宽2米,临河一面用大片石护坡,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但是,这段土堤一到汛期就会渗漏严重,险象环生。1990年洪水之后,市府又将沿河路的土堤分段铲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历时10年,修建成空箱式多功能防洪墙,此后经受住了五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98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江许多地方的灾情都十分严重,芜湖城市却有惊无险,展现出“墙外江水滔滔,墙内商贸如潮”的景象。
沿河路上,当时这段多功能防洪墙,集防洪、商贸、观光为一体,“墙体能挡洪,墙顶能观光,墙腹能作门面房”,曾经被誉为“中江卧龙”“万里长江第一墙”,成为芜湖市一道靓丽的景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游人。在沿河路多功能防洪墙西端,曾经建有四座小亭,名为吴波亭、观澜亭、追日亭和水利亭,其中的吴波亭和观澜亭,再现芜湖古八景中“吴波秋月”和“雄观江声”的情景。四座小亭既独立成亭,又有机地联为一体,与近在咫尺的中江塔相映成趣,成为人们观赏“双江塔影”的好去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