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6 17: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座歌剧院之争 | 上海再建一座歌剧院足矣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49628548.html
文 | 柳逊
不久前,唐若甫在《音乐周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上海需要两座歌剧院吗?》,就上海即将开工建造两座歌剧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上海新建一座歌剧院足矣。上海现在的问题是歌剧演出市场萎靡不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因素是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歌剧演出和引进单位与歌剧人才培养机构分属不同的系统,条块分割,彼此都想做老大,互不买账,造成内耗。假如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新建一两座歌剧院无助于改变上海歌剧演出市场落后于北京、天津的现状。
唐文的发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音乐界和爱乐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7日,《音乐周报》又刊登了一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上海很需要两座歌剧院》。该文认为,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上海拥有两座歌剧院,何乐而不为?作者还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落成为例,说明它促进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与上交音乐厅的良性竞争,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格局为此而改变。
平心而论,《上海很需要两座歌剧院》一文缺乏分析和论证,难有说服力;而且忽略了两个基本的事实,即:
第一,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竞争格局存在较长时间了,并不是出现了上交音乐厅才形成了这种竞争局面。
上海是中国演出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市民有欣赏古典音乐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经济的腾飞,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相继落成、上海音乐厅平移成功,为世界名家名团的不断来访和市民欣赏古典音乐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和更多的选择,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由此形成。只不过,上交音乐厅去年的建成加剧了这种竞争,从三足鼎立变成了四龙戏水,四家各自追求自己的特色和定位,错位竞争,促使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市场朝着更有序和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二,上交音乐厅从酝酿到建设,基础扎实,水到渠成,且运营是以上交雄厚的自办节目作为基础的。
上海交响乐团历史悠久,训练有素,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堪称上海城市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而且上交是中国最早实行演出季的职业交响乐团,每年有大量的演出季音乐会及商业演出。由于没有自己的音乐厅,上交不得不在三家演出场所辗转奔波,以前还发生过被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挤”出来的尴尬。因此,借鉴国外知名交响乐团大都拥有自己专属音乐厅的做法,上海市政府批准并且拨款建造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确实是呼应民意、顺理成章的好事。上交音乐厅落成后,实行团厅合一的体制,就2014-2015演出季的节目来看,主厅上海交响乐团自办的交响音乐会有33场(如果加上驻团艺术家郎朗的两场,为35场),引进国外的交响音乐会有16场,时间跨度从2014年的9月到2015年的6月。换句话说,在这8个月的演出季内,上交音乐厅共举办49场交响音乐会,其中上交自办的交响音乐会达到了三分之二,显然上交自己的音乐会奠定了整个演出季顺利进行的雄厚基础。联想到国内的许多城市花巨资建起豪华的大剧院、音乐厅后,一年也演不了几场的惨像,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上海歌剧院建起了自己专属的上海大歌剧院,也实行院厅合一的体制,我们暂且不谈其他问题,就以上海歌剧院自办的歌剧剧目为基础,它能保证大歌剧院的正常运转吗?我们并不以上交33场节目的标准要求上海歌剧院,就假设每个演出季的八个月,每月演出一部两场歌剧,整个演出季就需要推出8部16场歌剧,以上海歌剧院目前的状况,说实话,非常困难。上歌已经有好多年不设演出季了,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几年,上歌每年只能推出1至2部新制作的歌剧,而且效果平平,与中央歌剧院2014年全年演出10部新制作的中外歌剧,差距很大。如此低迷的状态,很难保证一个音乐季演出8部16场歌剧。
也许,有人会说,上海大歌剧院可以边建边到国外引进剧目。但作为一家正规运营的歌剧院节目的组成部分,这只能是锦上添花,无法作为主菜。放眼世界四大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伦敦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以及其他著名的歌剧院,无不拥有强大的自我制作剧目的能力,而没有一家将引进外来剧目作为基础。假如未来的上海大歌剧院把宝押在引进国外剧目上,而缺乏自我制作的能力,十有八九难以为继。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因此,上海可以再建一座歌剧院,但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