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2 1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 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
2.1 环境敏感区
本次线网及建设规划所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包括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溪省级地质公园、乌当地质公园(省级)、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百花湖风景名胜区(省级)、北郊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汪家大井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花溪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阿哈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2.2 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2.1 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
1、节约环境资源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较地面交通优势明显,而且有利于贵阳市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改造,缓解贵阳市内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提高贵阳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2、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轨道交通采用电力能源,实现大气污染物的零排放,由于替代了部分地面汽车交通,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负荷。
3、规划用地的控制
本规划在制订过程中已经同贵阳市土地规划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在新一轮的城市土地规划修编中将结合城市发展对近期建设工程用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2.2.2 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
1、影响沿线地区噪声和振动环境
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行期会产生噪声和振动污染,对沿线和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会产生一定影响,通过采取隔声、减振等防治措施,可以减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影响沿线环境敏感区
本规划的部分线路位于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内。根据初步分析,在采取选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严格控制征占地数量等措施后,规划线路对沿线环境敏感区影响有限。
3、地下水影响
地铁地下敷设方式对地下浅层水产生一定程度的阻隔或改变流向影响;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局部地下水壅高对邻近建筑物安全产生影响。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可以减少地下水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4、居民动拆迁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动迁居民和拆迁房屋,由此,会对居民心理状态、就业安置以及生活方面造成困难,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3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 规划相容性与协调性分析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贯彻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等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与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体相协调,与相关规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协调性。
3.2 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3.2.1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1、振动影响
轨道交通振动是由于列车运行时轮轨之间的相互撞击而产生的,然后经轨枕、道床后向线路两侧扩散传播,振动波是由横波、纵波、表面波等构成的复杂波动现象,影响因素复杂,传播形态变化不定,其影响只能以实验统计结果定义分析。根据国内建成轨道交通的实验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类型、距离等。通过对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既有地铁振动影响的现场测试统计,地铁地下线和地面线振动影响范围较大;而高架线路由于通过桥梁桥墩传播振动至地面,再由地面向四周扩散,其振动影响范围较小。
2、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选择合理的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应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对于学校实验室、音乐厅等特殊建筑,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除工程本身采取减振措施外,还可采取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3.2.2 声环境影响评价
1、声环境影响
根据轨道噪声预测结果,高架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比地面线路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大得多,尤其是夜间噪声影响更为显著;地下线路的噪声影响仅局限于地面风亭和冷却塔噪声。
在设置声屏障条件下,距离线路30米外即可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因此,建议线路高架段预留声屏障设置条件。
地下段的风亭和冷却塔作为地下车站附属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噪声源。风亭和冷却塔一般置于轨道交通车站两端。通过类比分析可知,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0米时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环境要求。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噪声影响情况基本类似,段(场)内主要噪声源为出入段场线走行列车。由于列车在段(场)内走行速度一般低于20公里/小时,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此外,虽然段(场)内还存在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但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可控制在厂界标准范围内。
2、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位于4a类区的高架线路应距离两侧敏感点30米以上,对规划道路宽度不满足要求的线路,建议调整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或道路宽度,并合理规划线路两侧土地功能。
(2)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
规划中的高架线路基本沿城市主干道中心敷设,建议结合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在高架线两侧均设置声屏障,具体设置方案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根据两侧建筑情况具体研究。对线路两侧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仍无法达到其功能区标准要求时,可设置隔声窗降噪,以保证室内声环境达标。对个别零星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不经济的情况下也可仅采用隔声窗降噪。
3.2.3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1、电磁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电磁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主变电站、地铁列车产生的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其产生途径为:架空接触网与列车受电弓之间不均匀摩擦和瞬间离线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电磁辐射;主变电站的变电器因高压或强电流形成感应造成的电磁辐射。
2、电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对部分城乡结合部分采用天线收看电视受影响居民可采取补偿或安装引入闭路电视线措施。鉴于公众对电磁的反映较敏感,在技术条件允许时尽量将主变电站建于地下,对于地面变电所在选址时宜控制其边界与敏感建筑物距离大于30m,且不应小于15m。
3.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包括施工期影响和运营期影响。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挖土、运土、回填、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是粉尘、NOx、SO2、CO,其中粉尘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排放尾气次之。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正面影响,减少地面交通汽车尾气;负面影响主要为车辆基地排放废气和地面风亭排风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2、大气环境减缓措施
建议风亭建筑设计时,应将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采用绿化措施,在风亭四周和道路与风亭之间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屏蔽汽车尾气进入,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车尾气对地下车站空气质量影响。
对于车站附近尤其是风亭附近已规划的居住用地、文教用地等尚未进行建设的用地,风亭附近15米外严格控制建设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拟建建筑尽可能与风亭相结合建设,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异味影响。
3.2.5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表水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过程的废水主要有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而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运营期主要为车辆基地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各车站生活污水。
同时,工程建设期间亦会对沿线水源保护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地表水环境减缓措施
施工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分别经过化粪池和沉淀、隔油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雨水管网,不会对区域地表水产生影响。
运营期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于道路清洗、绿化等,未回用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轨道交通工程不同于一般工业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生态建设项目,本规划中部分线路位于水源保护区内,建议在水源保护区内选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加强施工监理,工程承包商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排水路线排水,尽量减轻施工期废污水的影响。
3.2.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各阶段给地下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因素都各不相同。就施工阶段来说,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施工阶段的各种废水渗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响地下水水质;在运营期,工程给地下水水质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和地下铁路的结构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地下水腐蚀混凝土结构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2、地下水环境减缓措施
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把由于降水引起的环境问题降低到最低;对靠近基坑的地表河流段,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基坑施工对地下水的污染或扰动主要为由于机械故障产生漏油等污染地下水以及基坑开挖产生的混浊泥浆水产生的废水须进行去污处理和澄清后达标排放,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对于潜在风险最大的车站深基坑开挖,应采取强有力的工程护壁和防渗措施,并加强综合监测措施;施工时应该及时对开挖的地方进行回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下水的过水断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地铁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
同时应做好地下水监测工作。
3.2.7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隧道和地下车站出渣,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运营期沿线生产及办公人员和车站、停车场、车辆段产生的生活垃圾;列车更换产生的废蓄电池;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污水预处理产生的水处理污泥等。
2、固体废弃物环境减缓措施
施工期产生的大量弃渣,应及时清运至市政指定渣场进行堆放。
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回收和委托环卫部门处理。产生的铁屑和废水预处理污泥回收和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为危险固废,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运回厂家处置。
3.2.8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影响与减缓措施
轨道交通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敏感区内土地的占用、景观环境的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等。
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合理工艺、合理安排工期,最大限度的缩短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周期;施工期采取防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严禁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内设置施工营地和取、弃土场等临时场地,以减小工程建设对景区的影响;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严禁乱砍乱伐;对于距离规划线路方案较近的文物保护单位,工程将根据影响采取减缓措施等。
2、生态环境影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控制
轨道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部分高架线路及车站、风亭等地面构筑物占地对周边生态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轨道交通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高架及地面构筑物产生的空间隔断,将使沿线自然生境的生态连通度有所降低,加上轨道交通运行噪声及沿线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将使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
采取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控制措施包括:
(1)为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占用以及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分割与冲击,建议轨道交通线路尽可能沿既有道路敷设;
(2)在规划线路工程设计阶段应作好对工程永久占用土地和施工临时占用土地的合理规划,减少车场占地面积,尽量少占用耕地和绿化用地。
(3)建议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及轨道沿线绿化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与周围植被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避免出现生物入侵,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轨道交通车站各类地面构筑物设计应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
(4)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及轨道沿线绿化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进行绿化,这样可与周围植被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避免出现生物入侵,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轨道交通车站各类地面构筑物设计应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
(5)轨道工程在可研阶段应积极与城市规划、园林部门沟通,线路车辆段及维修基地、控制中心用地应符合相应规划,同时,对规划工程沿线用地合理规划,预留绿化用地,对高架线工程用地范围内加强绿化设计,建议轨道工程绿化设计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种植面积。
(6)轨道工程施工期间应尽量保护征地范围内的植被,保护沿线植被;尽量减少对临时用地、作业区周围的林木、草地、灌丛等植被的损坏;运营期高架线工程沿线全面实行绿化,绿化树种满足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改善生态平衡、美化、优化沿线环境的要求。
(7)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贵阳市气候特征,事先了解区内降雨特点,制订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避开雨季进行大规模土石方工程施工;进行土石方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步进行路面的排水工程,预防雨季路面形成的径流直接冲刷造成开挖立面坍塌或底部积水。施工弃渣应及时清运,填筑的路基面及时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雨季施工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保持排水系统通畅。
3.3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议
1、本次环评认为建设规划各条线路对环境保护目标不会构成实质影响,但建议下阶段的项目环评应具体评价工程对噪声、振动敏感区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缓解措施,以将工程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2、规划中采用高架敷设方式的线路,在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城市当时的建设情况,核实声环境敏感点;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特点,再次分析线路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并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提出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3、对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的线路,尤其是穿越建筑密集区域的地下线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再次核实振动环境敏感目标,根据预测评价结论采取适当的减振措施。
4、对位于规划区范围内的线路,在进行项目环评时对线路两侧规划用地类型进行调查,提出规划控制距离。
5、在项目环评阶段,对于线路穿越的环境敏感区,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的意见。
4 评价结论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建设规划(2016-2022)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和能源政策,与地面公路交通相比,规划实施对贵阳市土地资源、能源、水资源压力小,增加的环境负荷满足贵阳市环境容量限值。
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总体相符合,规划实施对改善贵阳市交通环境、引导贵阳市实施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实施将产生的一定的环境负面影响,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及规划调整建议后,可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规划是可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