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核弹黄仁勋 于 2015-7-26 17:36 编辑
如果说公共租界、法租界代表着西方殖民文化,那么上海县城为核心的南市区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自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所以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从元、明、清三代,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但是我认为现在的老城厢早已经破落了。1731年清朝道台衙门,清代叫“水仙宫前街”后改为巡道街,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
很多人说要保护老城厢的建筑,不宜大拆大建。而我则不以为然。其实真正老城厢的原风貌早在就被破坏殆尽了。
【第一次破坏:1853-1855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上海小刀会应声起事,当年9月7日攻下县城,杀知县、逮道台,成功占领上海县城达17个月之久。小刀会起义造成中国在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的丧失。小刀会起义打破了上海市民(很多都是上海本地农民)的平静生活。起义期间,由于敌我双方交战,上海县城大批民房被毁,殷实商户遭抢,或被勒索摊派,吴健彰所统广勇“大肆焚掠,【由小南门至大小东门】,【纵火延烧】,【通一宵达旦】,【百年富庶繁华】,【席卷殆尽】”。
【第二次破坏:100年前的民国建立之年。】(可称为旧改)
老城厢的这次改变主因是自己已经不适合近代化的城市发展。这次转型中原有的上海城墙被拆,原有所有河道计划被填浜筑路(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路和人民路的由来)。现在的老城厢的布局早已经和当年非常大了。总文献中的照片中得知,当年上海县城的样子可以参考苏州的建筑风格,城内的河道两边建筑风格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在这个时期之后风格经过大量拆建变成了”上海里弄“。
【第三次破坏:1937年的日军轰炸。】
1937一场的大火焚烧了一切,老城厢的大部分地区毁于一旦。 经过这次大劫之后的上海老城厢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
1937年11月12日,日军进入南市,除租界外上海沦陷。日军占领南市后,就开始实行那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当时,高昌庙至南火车站路、沪军营路、陆家浜路、大兴街、黄家阙路、小西门、小南门、董家渡天主教堂、王家码头以东,大码头至肇嘉路(今复兴东路)、三牌楼、四牌楼为界,可谓尽付一炬;上海闻名的“半淞园”,园林点缀半毁于炮火,半被劫走。中华职业学校及大同中学,亦已全毁。“文化机关”的学校无论公私(其中包括敬业中学、爱群女子中学、民立女中等),均已全部毁灭。连大南门交通部上海电话总局,也于15日晨6时许,被日军焚烧,一时黑烟腾空,火舌冲天,火势所及西首江阴街,东首小南门佛阁后面塘坊弄等悉化焦土,所有连日被杀死的约二、三百人尸体,均被抛入烈焰中焚去,以代掩埋。
南市即被敌军纵火焚烧,一直到 1937 年 11 月17 日还没有熄灭,而且火势愈烧愈烈。大东门的火,现在已经由大码头街向南栈烧去,斜桥一带烧至海潮寺,要算这一段火占地最广,它的长度几达三里之遥。深夜,站立在较高的大厦中,可以望见南市冲入云间的火焰,那火焰一望无涯,激荡中的火势,就仿佛大海中被暴风雨掀起的波浪,我们眼看一栋栋房子被火舌吞进去。一会儿,数十栋、数百栋的房子,熔化在火舌中了。冲出这火舌的,只是一股无质的青烟,无数个同胞多少年来的血汗,变成了青烟,无数个同胞的生命,葬送在火窟中了。
“残毁之旱桥哀哀泣诉,沿途炸落之电车电灯各线,已满布街心,密如蛛网;站东之路局储水亭,千孔百疮,酷似一座特制的蜂巢,南首货栈屋顶,亦毁去过半,入月台,悚然呈于眼帘者,满陈棺柩,累累箱笼,狼藉不堪,残骸断肢,血迹犹新……”。日军的飞机一批又一批地在上海南市上空先后出动19次之多。投弹滥炸,机枪扫射,到处是“烟雾弥漫,火光冲天”。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上海再一次肩负国家重任的时候。上海的经济建设迅速腾飞,开始不断弥补自己失去的那40年发展黄金期(1937-1977)。我们看到一栋栋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的现代化建筑群出现。但是南市老城厢在这期间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成为了上海留下的历史的包袱和难题
既然这么多优秀的建筑和风貌多数已经破坏,那么老城厢还给现在上海留下些什么?答案是:留下来了江南水乡空间格局,留下了上海古代的历史,留下来上海的根。
总体未来的改造说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 拆除那些没有价值的危棚简屋。
2 修复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
3 大胆新建仿古建筑(建筑风格以南宋、明、清三大风格为主)
4 部分还原历史风貌(比如江南水乡的河道还原至少一条以上)
楼下来谈谈具体的片区规划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