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2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轨、地铁,对于蚌埠人来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纲要成果,通过专家技术审查。
蚌埠轨道交通渐行渐近 线网规划通过专家技术审查
背景——区域一体化趋势彰显中心城区空间不断扩张
蚌埠为什么要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刘锋分析,随着《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批准实施,对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发展方向与布局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将面临较大转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需提早谋划,以应对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尺度的扩张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刘锋介绍说,目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中,蚌埠对外承担着引领皖北地区发展,对内承担着联合“两翼”的怀远县城、凤阳县城及临近的卫星城镇,实现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而皖北城镇群规划中,蚌淮城市组群是重要的构想,强调蚌埠淮南设施共享,打造区域性枢纽地区;在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则明确了“一体两翼三点”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并提出远景与淮南一体化。
除了蚌埠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枢纽地位,蚌埠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张也在催促着轨道交通线网的编制工作: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由现状的110万人到规划期末2030年的220万人;城市交通组织尺度拉大,由现状集中在核心区三公里半径迅速扩大;瓶颈截面需求快速增长,淮河、龙子湖、铁路等截面已趋于饱和。
经过调研分析,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结出了蚌埠市交通运行现状特征,目前蚌埠城市尺度逐渐拉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过渡,出行距离和时耗增长,时间向早晚高峰集中,逐渐显现出了大城市特征。此外,蚌埠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已经呈现出了一体化连绵发展态势,其中与怀远之间开行的3条城际公交,日均单项客运量达到7500人次,通勤出行比例较高,而且与凤阳也开通了城际公交。
功能——支撑都市区一体化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纲要成果指出,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拓展,支撑城市多中心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利用。
在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展轨道交通也显示出其必要性。
从2006年到2013年,市区机动车保有量8年间翻了三番,若小汽车持续增长,道路交通将会面临全网拥堵的状态。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轨道交通也优于其他机动化出行方式。
刘锋分析,从蚌怀凤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轨道交通能够依托系统确定性来组织都市区空间;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轨道交通能够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从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看,轨道交通有助于提升关键截面的通行能力;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轨道交通可以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城市品质。
方案——规划期内4条线路测算2025年前投入使用
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蚌埠市轨道交通应以支撑都市区一体化为首要目标,在都市区层面,需要优先考虑与怀远的一体化,测算怀远与中心区的公交出行时间,结果为2025年前,蚌埠市城市轨道交通应投入使用。规划通过综合分析,推荐远期2030年轨道总里程为100公里-120公里左右,远景为100公里-190公里左右。
经过多轮方案构建,规划编制单位科学分析了前期编制的四套方案,综合考虑线型、通行条件、枢纽节点,吸取各方案的优点给出了一套推荐方案。推荐方案规划线路4条,线路总长126.7公里,设78座车站,其中8座换乘站。
1号线起讫点为怀远老河湾和城南客运站,线路全程36.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5.7公里,共设站28座,平均站距1.4公里。功能特征为都市去西翼最主要的客流走廊,加强中心城区与西部怀远县城的交通联系。
2号线起讫点为淮上区王郢子和凤阳县城东,线路全程34.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3.2公里,共设站22座,平均站距1.7公里。功能特征为都市区东翼最主要的客流走廊,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凤阳县城的交通联系。
3号线起讫点为蚌埠北站和小余家,线路全程20.6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6公里,共设站15座,平均站距1.5公里。功能特征为中心城区南北向主要客流走廊,加强淮河两岸的交通联系,提升跨淮河通行能力。
4号线起讫点为秦集镇和长淮卫毛台子,线路全程24公里,全部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共设站21座,平均站距1.2公里。功能特征为中心城区东西向主要客流走廊,加强中心组团与两侧禹会片区和长淮卫片区的交通联系。
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在《蚌埠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家审查会上,专家们还给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应当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中心体系的分析解读,明确主要客流走廊和客源吸引点,并通过分析客流服务便捷度,加强线网布局的优化比选。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