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一周】追求品质
上海观察 作者:君石 2014-12-01 15:12
“对于中心城区而言,速度并非第一位,品质和环境才是第一位。”韩正对中心城区提出的三点要求,为首的就是“城区建设一定要追求品质”。而对郊区的三点要求,同样蕴含着“提升品质”的潜台词。
时至年末,市委务虚会、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等为下一年度“定调”性质的会议即将渐次召开。2015年将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亦将制定“十三五”规划,对其定调的意义显然尤为重大。
大会前夕的高层调研,则多少带有“先声”的意味。
11月25日和26日,韩正用两个下午时间分别调研奉贤区和闸北区。两区被作为郊区和中心城区的代表,韩正借此场合向全市区县喊话,要求尽早谋划明年工作,并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积极谋划‘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对市区和郊区分别作出的具体要求,亦可看出高层关注重心的转移。
“第一位”
在传统的“北四区”中,闸北区近年转型势头尤猛,各类成就宣传亦频见报端,此番更得到韩正的高度赞许。他评价当地“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旧区改造力度大、有品质,转型发展措施实、有亮点,干部队伍状态好、有活力”。
韩正在闸北查看的数个点,亦均是近年闸北的“得意之作”,包括以成片开发模式实行旧区改造、直指高端目标的苏河湾地区,以及今年逐渐升温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
从早年被视为“下只角”、棚户区密集的老工业城区,到如今可以“品质”相称,闸北的黑马式转变在相当程度上给周边城区带来竞争压力;而在一些方面,其也被视作“北四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转型样板。
在此背景下,“品质”一词自然成为中心城区新的衡量标杆。
“对于中心城区而言,速度并非第一位,品质和环境才是第一位。”韩正对中心城区提出的三点要求,为首的就是“城区建设一定要追求品质”。
“品质”一词一直颇得韩正青睐。两周前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他已提出上海“当前和面向未来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品质、结构和效益”。他曾坦言,上海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对城市品质问题——包括城市运行细节、环境、社会氛围等等——的关注度,必须远远超过GDP。
此番再提品质,延续韩正的一贯风格,并着重强调城市的“人本”理念。
他特别将中心城区旧区改造与“品质”一词挂钩。以“北四区”为代表,“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面临巨大旧改压力,一些区甚至将旧改列为头号要务。而到“十二五”临末,在将大量精力花在房屋征收环节并完成大量征收任务后,腾出地块的开发品质到了需要把关的时候。
“品质应体现在处处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真正让生活于此的居民感受到便捷与宜居。”他说。
治理创新
在此语境下,其他诸项要求,都暗含提升品质的题中之义。
韩正对中心城区提出的第二条要求,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社会治理创新”。其表示,当前正在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心城区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变化”,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显然,这与正在最后听取意见的“一号课题”初衷一脉相承。在土地、环境的硬约束及愈发集聚的人口规模、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面前,中心城区的将重心转向社会治理已是大势所趋。
在闸北区,韩正专门查看了闸北区城市网络化综合管理中心,听取网格化社区管理的最新实践成果。闸北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刚刚实现扩容,在原先仅有信息化平台的网格化中心基础上,新增了视频指挥、视频巡逻功能,并同“12345”市民服务热线融合,实现“统一平台上的多渠道来源问题的信息化受理、派单、处置、督办、反馈的闭合流程”。
而据闸北区官方发布的消息,新的网格化社区管理已超越原先的市容管理范畴,向社会治理延伸,包括管理范围覆盖至聚醚去,并通过街区工作站平台实现上端行政管理和下端居民区自治的衔接互动。
在“一号课题”调研中,这些探索已得到市级层面肯定;韩正一周前主持的一号课题终期座谈会上,闸北区负责人亦被请去介绍相关经验。
此番韩正则再次强调,突出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包括“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此外,韩正还针对中心城区日益突出的老龄化压力,要求“一定要把为老服务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城市管理,他则特地从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入,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座城市的运行中,老百姓感受最深最直接的是交通,而底线是安全。”他说。尽管交通和安全的体系建设由市级层面负责,但韩正强调,“体系运作过程中的秩序管理重点在区里”。
为此,他要求中心城区“必须形成合力,真正在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上体现精细化理念和水平”。
“作贡献”
对郊区的要求,同样蕴含着“提升品质”的潜台词。
在奉贤区,韩正对郊区提出,要从三方面为全市“作贡献”:为全市建设用地减量、实现“负增长”作贡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贡献;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
一年来,高层曾就这三个问题多次给出明确信号。今年5月的上海市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只增不减、必须“负增长”,“零增长也不行,这是对上海负责”。
韩正此番再度强调,全市建设用地减量是“实现上海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目标,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他表示,郊区特别是远郊在这方面“潜力大”,同时“任务重”。
一年前的市委全会上,韩正曾就建设用地问题明确,市里要对存量土地高度集约利用的区县给予政策支持;对调整淘汰不力的,则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更多限制。一年后,同样问题显然仍需反复强调。
而在产业方面,韩正再度强调,郊区在抓“四新”经济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更重”。
“不符合上海未来发展的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他说。这很容易联想到一年前市委全会上的“加减论”——“压减”一般制造业、“三高”企业产能,增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其中,首先是要“坚决压,勇敢减”:“一方面是减缩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值,另一方面是要坚持每年淘汰落后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产能。”
韩正称郊区“潜力大”的,还包括生态环境方面。他同时要求,市郊要通过都市农业探索,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以形成高品质的现代农业发展。而就落后产能调整后的新产业培育和新城建设,韩正的指点颇堪玩味。
“产业怎么布局、产城融合如何融合,是(郊区)集中发力过程中要慎重研究的,”他对奉贤区负责人说,“一个区域的成熟和产业的培育,并不是随着房子盖起来马上就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