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1 1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alavidalc 于 2013-4-11 13:31 编辑
1、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及《宗国都城记》等史载,当时晋阳城的北面确实有故唐城遗迹存在,唐代人写唐代事,自然确凿无疑。晋阳既有故唐城,而且是尧所筑,那就有可能是唐尧、夏禹的初都,更不能排除叔虞封唐国都的可能性,看起来《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史载并非无稽之谈。但是也不应该完全排除“唐在翼城”之说,因为《括地志》上同书载有晋阳、翼城两个故唐城。
2、《汉书·地理志》对叔虞封唐和后世子孙徙都记载的比较清楚,“太原郡晋阳县”条下云“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又在“河东郡闻喜县”条下云“故曲沃,晋武公(侯)自晋阳徙此”(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据此可知,唐叔虞的封地先在晋阳,其孙武侯时徙都晋南,辗转于曲沃、翼城等地。这样就把《括地志》中“两个故唐城”之疑迎刃而解了:一个是叔虞初都时的故唐城,另一个是叔虞后世子孙徙都后的故唐城。
3、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誉称。该书中关于唐国“唐在河、汾之东”记载,看起来与位置在汾西的晋阳不相符合,但也没有说唐叔虞封地不在晋阳。太原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汾东王庙”之称;今叔虞殿廊下有《重修汾东王庙记》碑刻,为元至元四年(1338)太原路举提学校官弋彀所撰,上有“……王祠之在此其来远矣,自晋天福六年封兴安王,迨至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之载。若按《重修汾东王庙记》所载,“叔虞封唐于晋阳”与太史公《史记》之说不悖。
4、叔虞封唐时,周成王命以《唐诰》,让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见《左传·定公四年》),意思是既维持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戎狄民族的风俗习惯。山西晋南与太原晋阳相比,前者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见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定然不是诸戎群狄游牧之地,根本就用不着“疆以戎索”;而后者却是“……盖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凡六名,其实一也”(见《读史方舆纪要》)的华夷杂处之地。由此可见唐叔虞封地在晋阳的可能性,要比在山西晋南大的多。
5、晋阳古城遗址西南有晋祠风景名胜区,原名唐叔虞祠,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即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之载,当是后人纪念唐叔虞而在始封地所建之祠堂。晋祠再南数里,有一大一小两座古墓,正是《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所载“唐叔虞墓,在县(晋阳)西南十六里”的唐叔虞与其子燮父墓。这些都是唐叔虞封地在晋阳的有力佐证。
6、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晋南发现8组17座大墓,初步推断,是自晋武侯到晋文侯8位前后相继的晋侯及其夫人之墓。墓中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其中50余件铜器有铭文。特别是1981年出土的饕餮文方鼎,根据鼎的铭文,证明是商王朝的宗庙之器,于西周初年流落到晋国”(见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lun文专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晋南的考古发现恰恰没有唐叔虞和其子燮父的墓葬,正说明《汉书·地理志》中“晋武公(侯)自晋阳徙此”的可信与准确。那些出土的“商王朝宗庙之器”均是晋武侯迁都时从晋阳带至晋南,尔后又成为晋侯们的陪葬品。即使晋南发现了叔虞封唐时的“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等物,也不能排除随同唐叔虞后世徙都时一同迁移的可能。
7、考古工作者曾于1979年观察、清理晋阳古城遗址附近的唐叔虞墓,其结果是“此二陵均是明清时期堆积而成。特别是燮父墓,在揭完表面浮土后,内中是由土坯堆积在一起,并出土了明代清花瓷器片等,土冢下均无墓室和棺椁,证明是一处明清时期的土冢”(见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似乎肯定了叔虞封地不在晋阳。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同样是考古工作者又于1999年发掘出土了隋代汉白玉浮雕石椁墓葬(墓址在今晋源区王郭村),墓主人虞弘的墓志碑上刻有“……薨于并第,以开皇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葬于唐叔虞坟东三里……”字样,难道说隋代开皇年间就存在的唐叔虞墓能埋下“明代清花瓷器片”不成?可见考古工作者尚未找到真正的唐叔虞墓。类似这样的事并不少,1980年文物部门写报告申请发掘东魏丞相斛律金墓,结果却是北齐东安王娄睿的墓葬(墓址在晋源区王郭村)。目前,晋阳遗址只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唐叔虞墓,并不能说明晋阳遗址没有唐叔虞墓,更不能说明晋阳不是唐叔虞的初封之地。
太原的“城龄”问题
太原市的“城龄”,一般是从创建于春秋末期的晋阳城算起,至今2500余年;如果要把唐尧时期所筑的故唐城也算上,那就比2500年久远的多了。笔者以为:计算太原的城龄,不应该把故唐城排除于外,因为太原城(今太原市)与晋阳城之间的关系远远不及晋阳城与故唐城之间的关系密切。太原城是晋阳城毁后数年,宋将潘美在故城废墟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所筑,只能算是异地重建;而晋阳城却与故唐城紧密连接、一脉相承。
故唐城从唐尧始筑至毁,大约存在2000余载,不仅做过尧的初期都城和夏代的都城,而且是西周初期唐国(后因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叔虞、燮父两代诸侯的国都。春秋末期董安于构建晋阳城时,看到故唐城残破颓塌不可修补,便在其旁重建新城。故唐城与晋阳城并存800余年,唐代史籍所载“南半入州城”实为西晋永嘉初年(307)刘琨展筑并州城时所为。故唐城的“南半”入州城后“削为坊墙”,“北半”日益破败最后竟沦为为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了。今晋阳古城遗址风峪沙河以北的罗城、城北二村之间,有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名曰“棘针村”。棘针村俗称“圪针窝”,其名由来已久。从方位上看,圪针窝紧挨并州城(府城)的北城垣遗址,当是唐代“北半见在”的故唐城遗址。
综上所述,太原的城龄应该是“太原城(今太原市)加晋阳城,再加故唐城,全部城龄当在4000年以上。
距今4000多年前尧王所筑的唐城被后人称为故唐城,故唐城遗址位于我市晋阳古城遗址北和晋阳湖以南的棘针村与城北村之间,向南延伸到晋阳城内。棘针村有城墙地,地面下有城墙夯土,埋藏着故唐城遗址。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
南北朝·徐才《宗国都城记》记载:“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太原志》引《方志图》:“古唐城,陶唐氏居之,其存者五百步。”故唐城遗址与史书中记载的故唐城完全吻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经常经过故唐城遗址,只见故唐城遗址的地势比周边高约数米,上面长满了酸枣树,由于酸枣树上长满了棘针,当地人称圪针柭,人们将此地的村子称圪针窝(棘针村)。1957年罗城村东的汾峪沙河向南扩100余米,人称新沙河。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公社化、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园田化,挖掉故唐城遗址上的圪针柭,开垦为农田种了地。将旧沙河的北堰至旧沙河的河心摊平,用小平车把土推到故唐城周边,使故唐城遗址与周边成为一个平面。从此地面上人们再也看不到故唐城遗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