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风发作的日子里,我跛着腿顺察院坡下,只见得道路两旁打围,成了工地,横街旁边的新华书店让位城市地铁建设,被拆得干干净净,仿佛没有在这座城市留下任何痕迹一样。
小时候,在解放路附近大概有三间新华书店,解放路上有一间,民主路上有两间,解放路那家挨着三八支行,现在是品牌服装店;民主路靠天桥的那家也改品牌服饰店,九十年代火红的班尼路已经不受年轻人的待见了;前不久拆的这最大的一家,背靠经心书院,如今也变作了废墟一片。在没有手机跟电纸书的年代,书店生意俏得很,即使是在新千年后,摆着学历证书在民主路新华书店门口招徕家教生意的大学生们依然不少,当然现如今肯定是难以得见了。
其实读高中后就不再特意去书店了,但这最后一间新华书店拆了,心中有些东西,也就没有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城与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几乎越来越小。无论哪儿都有崭新的石板路小吃街和青瓦白墙的文化创意巷,无一例外地卖着大连烤鱿鱼、长沙臭豆腐和台湾奶茶。印制粗糙的明信片上是变了模样的老建筑,它们的来龙去脉八成连店主自己都道不明白。楼越盖越多,越垒越高,影院火锅韩式烧烤跟星巴克优衣库被塞进每一座商业综合体里——它们之间的区别无外乎是名称各异。没人在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书铺,没人在意残存了上百年的古建筑,没人在意生活了近千年的街衢巷陌。
单方面来讲,我不太情愿,这座拥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独特市井文化的城,简简单单地就被褒贬不一的评论、夹带脾气的宣泄、目中无人的自傲、快消式的网文所代言,被高楼大厦、高架立交、商业综合体所代表。我宁可这座城市在千篇一律的混凝土森林里当一个穿新衣的国王。
我拍的照片虽不算好,却是消闲的兴趣之一。倒也认得一些在本地爬楼摄影的朋友,大家无外乎是守着相似的机位盼着好天气拍高楼,久而久之也就腻味了。这是个全民手机摄影时代,富有色彩表现力画面冲击力的照片大多讨人喜欢,武汉古旧的建筑似乎没多少人会去特别关注。这一两年,我四处攒下了些老照片,各个年代都有。于是,我想,与其天天蹲着日落日出拍些万千一般的城市风光照,不如把老照片里的画面“重现”出来,会更有意思一点。有心力,情愿花时间去复原老建筑老街巷的摄影爱好者不多,毕竟这是一件和讲究效率的工业社会相悖的事。可文化到底是城市的根,在历史的长河中深深植根于城市土壤,说不准,再过个一二十年,我拍的这些也成了老照片。
老人家闲时多,算是图个乐,选取的老照片最新近也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并未特意做旧;地点上,尽可能地接近,意象上也尽量相似。新照皆为本人拍摄,拍摄不易,如需转载请说明。旧照均从网络或旧书本资料上收集,若有侵权,请告知。当然,本人才能跟精力都有限,如有谬误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教。楼迷朋友主要关注城市高楼建设发展,这帖子与主流风向相悖,还望各位高抬贵手,哈哈哈。更新较慢,还望见谅。
一座城市的兴衰过往之所以被一再铭记,是因为独特的山水形胜,延绵的人文脉络,以及厚重的历史传承。
武汉是什么?是龟蛇相卫,长江牵着汉水穿城而过;是白云黄鹤,山中楼外看青山;是集万家之市,千里舳舻横襄河;是首义枪响,兴千年未有之变。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晓时光的涵义,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重。这世间并没有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