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地说,综合管廊是建在城市地下,专门给电力、自来水、污水、热力、燃气等各种管线“行走”的公共隧道,里面还预留了检修车通道。这样做,可以避免维修管线时反复开挖路面,还可以解决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去年9月份,我省第一条综合管廊--晋源东区综合管廊全面开建,包括古城大街、实验路、经二路、经三路、纬三路5条管廊,总长度10.15公里,最终将实现互联互通。昨日,记者了解到,由中铁十二局集团四公司承建的古城大街东段项目,是上述管廊中进展最快的,目前主体结构基本建成,5月初可全部完工,6月底可完成古城大街道路建设工程。这个用于管线通行的“地下世界”究竟长啥样?记者带你去看看。
国内结构最复杂
昨日,记者来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太原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部,这里承担着古城大街(滨河西路至实验路)的管廊建设任务。这段管廊长2.02公里,呈东西走向,目前在所有管廊中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基本完工。
该项目部的赵欣书记介绍,山西首条综合管廊,综合了国内诸多城市综合管廊的优点和长处,是目前为止,国内舱室最全面、结构最复杂的一条综合管廊。以古城大街东段管廊来说,宽13.75米、高5.3米,建设深度达地下9米,内设雨水、污水、综合、电力、燃气等5个舱室。相比之下,其它城市的地下管廊最多只有6米深,一般只有3个舱室。也就是说,山西这条管廊的舱室更多,施工难度也更大。
他说,之所以细分这么多舱室,是因为结合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还进行了雨污分流的划分。
5个舱室“各司其职”
记者在古城大街东段的管廊施工现场看到,5个舱室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小房间”,管线是谁家的一目了然。其中,综合舱最大,有4.8米宽、4.3米高。项目经理部的副经理穆耀茂介绍,这个综合舱将来要容纳中水、自来水、热力三类管线,还要预留检修车入舱作业的空间,所以体积最大。
这段管廊最北侧是燃气舱,高4.3米、宽1.8米。之所以独立设舱,是考虑到燃气具有可燃、可爆性,一旦出现泄漏事故,可以避免影响到其它管线。
最南侧是污水舱和雨水舱,其中,雨水舱在下,污水舱在上。这样设计,也是考虑到方便雨水汇聚。旁边是电力舱,由于未来入内的电力管线种类较多,舱内墙壁上安装了挂架,管线可以挂在墙上,减少对管廊空间的占用。
当然,在不同的道路下方,管廊的舱室分布是不同的,比如在纬三路,最下面一层全部为雨水舱。这是因为,纬三路今后要修建一座泵站,古城大街的雨水会汇入纬三路的泵站,过水面积大。
此外,管廊沿线还设有多处通风口、逃生口、投料口等,方便日后检修,检修人员也可以在管廊内自由走动。
新材料、新工艺
“施工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太原市的地下水位高,平均下挖2米就能见水,建设初期要先降水,每隔15米打一口降水井,仅降水就用了一个多月。”穆耀茂介绍,针对地下水位高,土质较松散等情况,在打桩时,采用了高速公路上常用的 SWM 工法桩的施工工艺,先降水后明挖,在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性能更强的H型钢,使之同时具备承载力与防渗两种功能。
此外,舱与舱之间设有多层防水。比如,在舱与舱之间,使用了橡胶钢边止水带,这种材料本身具有黏性,防水效果很好。此外,管廊主体采用的混凝土中,也添加了抗裂纤维和抗渗剂,也能起到防水作用。
施工中还采用了新材料。比如,在管廊主体施工中要使用大量模板,传统是钢模板,很笨重,需要吊车配合。这次采用了新型的塑钢模板和铝模板,更轻便,工人自己就能搬运,提高了施工效率。
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古城大街东段项目,目前基本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仅剩管廊顶板夹层与排风口、投料口、逃生通道等结构施工,预计5月初全部完工,紧接着会进行古城大街的道路工程,预计6月底完成。
“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可以避免传统直埋方式下因管线扩容、维修等反复开挖道路的额外施工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管线敷设的多头投入,更易于管线的检修和使用;避免管线直接与土壤和地下水接触,延长了管线使用寿命,长期效益明显。”穆耀茂介绍,该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00年,并且在实验路与古城大街交汇处还将修建一处地下管廊控制中心。未来,通过各个舱室内安装的摄像头、传感器,控制中心可实时监控管线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害气体泄漏,逃生通道口就会智能打开。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